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PPP推广的关键节点

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推广在2015年将正式进入操作层面。对于各有关方面来说,有哪些关键环节需要引起重视?又有哪些关系需要审慎处理?对此,记者采访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他着重指

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推广在2015年将正式进入操作层面。对于各有关方面来说,有哪些关键环节需要引起重视?又有哪些关系需要审慎处理?

对此,记者采访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他着重指出,在整个PPP生命周期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项目识别。项目识别环节如果处理不当的话,整个PPP项目会始终处于低效率状态,甚至会走向失败。

物有所值是项目识别的关键

“PPP本身具有特殊政府采购的特点,我认为,PPP优于传统采购模式,达到节省经费与时间、提高履约效率目标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项目识别。”白景明明确表述了自己的观点。

传统的工程、货物政府采购在项目识别方面由于没有PPP项目这样缜密的程序,因此,采购方通过传统政府采购方式采购到的工程与货物质量可能低于当初的预期。然而,PPP项目识别过程则可以从源头上帮助采购方与供应商之间达到提高政府采购履约效率并保证政府采购货物与工程质量的目标。

物有所值原则更是项目识别里的关键内容。白景明指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往往涉及一些特定项目,PPP项目都要达到特定的目的,而特定目的的实现过程要体现物有所值的原则。除了按照《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中规定的对物有所值原则进行定量与定性的评价外,物有所值原则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其实就是帮助政府选好与选准那些真正适合于PPP的项目,切实达到节省财政资金并给相关社会资本带来效益的目的。因为PPP项目一般是投资规模大、社会需求长期稳定、又能体现价格调整机制灵活且有一定收益的项目。

真正做到全过程透明公开

《指南》提到,PPP从项目准备到项目招标,整个过程都要处于一种透明公开的状态。其实,与传统政府采购相比,PPP项目覆盖的环节要更多。

他举例称,比如,一个政府采购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完成后,建设方只需将竣工项目移交给政府检查验收即可,其工程进度、建筑材料购买、施工各环节无需向公众公开,在此过程中,虽然政府可以对工程进度进行绩效评价与追踪以起到监督作用,但这与PPP项目的透明度相比,还是显得不足。《指南》中提到,PPP项目从执行过程开始就进入了透明状态,不但社会资本要透明,政府的支付义务也要透明。概言之,PPP项目是全过程、全方位透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PPP项目的透明运转对财政绩效管理具有推动作用。

论证小组需由三方人士构成

对PPP专家论证小组的构成,白景明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该论证小组一定要由三方面的人士构成。首先是由相关工程项目专业人士与财务专业人士组成的专家队伍;其次,由于是公私合作项目,专家小组构成中还必须有财政专家,因为他们谙熟政府的预算与财政政策,他们要对政府与社会资本各自能取得的价值与效益进行研判。最后,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还有一组专家队伍不容忽视,那就是由公众组成的、站在消费者利益层面的专家。

白景明对此解释道,PPP项目最终是增进社会福利,虽然要考虑私人资本利益,但更要关注公共利益,否则政府就不用投资了。因此,PPP项目还有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准公共产品的定价问题,因为很多PPP项目实际上都是准公共产品项目。由于准公共产品带有天然的垄断性,如果单纯为了迎合社会资本的偏好,政府把PPP项目竣工后的公共产品价格定得较高的话,就会伤害消费者的利益。从另一个层面看,政府投资准公共产品项目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调和私人资本过于逐利的天然属性,使广大消费者受益。所以,专家来源多样化,有利于兼顾多方利益。

以法制化推进PPP项目

对我国开展PPP项目的前景,白景明充满乐观。他认为,PPP项目在我国未来的前景要远比国外的此类项目远大而光明。特别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社会平均利润率水平下降、固定资产投资收益下调的条件下,PPP项目对于社会资本的参与更具吸引力。我国人口规模大,大中城市人口规模是一些国家的五倍以上,基础设施收益具有规模效益,在城镇化建设中引入PPP项目,势必会让政府与社会资本实现“双赢”。

以体育场馆这样一个公共基础设施为例,在我国,由于城市人口密度远比西方国家高,同一公共产品会给政府与私人资本带来更大的效益,而政府定价也会考虑城市人口因素,“薄利多销”的形式会让广大消费者和投资者都受益。

白景明最后指出,政府在开展PPP项目上要尽量消除私人资本疑虑,以法制化推进PPP项目,要依照各种法律法规推广PPP项目,要让公众知晓政府与私人是平等的法律主体关系。除了法制化以外,政府还要加大对公众的PPP宣传力度,激发社会资本投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热情,让具有稳定经济收益的PPP项目深入人心。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本报记者 戴正宗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