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起财政部联合中国科协实施“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以来,云南省成为该计划获益最大的省份之一。云南省科协结合本省特点,大力发挥科普惠农作用,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使老少边穷地区在科技力量的带
自2006年起财政部联合中国科协实施“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以来,云南省成为该计划获益最大的省份之一。云南省科协结合本省特点,大力发挥科普惠农作用,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使老少边穷地区在科技力量的带动下,在财政专项奖补资金的引导下,逐渐摘掉贫穷落后的帽子,走向幸福富裕的新生活。
2006—2008年间,云南省共实施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100个,其中农村专业技术协会34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28个、农村科普带头人36名、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2个,共获得奖补专项资金1520万元。而且,“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所表彰的“四个抓手”在云南都有体现。
种好一棵树,造福一方人
刚走近红河州蒙自县新安镇小红寨村,我们就被遍布路边整齐成行的石榴树吸引住。鲜红的石榴缀满枝头,街道整洁,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一栋栋农家小楼簇新矗立,一个丰衣足食的滇南新农村形象跃然眼前。
然而,这样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过去曾是蒙自县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文化、科技都很落后,经济发展非常缓慢。“有女不嫁小红寨”是当时小红寨村的真实写照。
过去的小红寨村也种石榴,村名也是由此而来。但村里农民种石榴一直是处于靠天吃饭,自生自灭的状态,年景好了就多收点,年景差了就少收点。石榴的产量一直上不去,农民的生活也一直不富裕。而如今,小红寨的村民们依靠石榴过上了富裕的新生活,家家盖起了新楼房。蒙自县也成为全国石榴的主产区之一,拥有“中国石榴之乡”的美誉。
为什么同是种石榴,收入却有这么大的不同呢?
“关键就是技术问题”,蒙自县新安所农业生态研究会会长张跃伟一语道破“天机”。他告诉记者,为了让农民接受科技知识,走上富裕之路,身为会长的他向果树专家学会了石榴修剪技术后,用自家的果园做起了实验田,修枝、打杈、施肥、套袋、防病,一系列技术照做,第一年的产值就翻了几番,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后,村民们相拥来请教了。
“过去农民们一直以为枝分的越多越好,花开得越多越好,不舍得剪枝。直到后来体会到这里面的科技含量才心服口服。就拿给石榴套袋来说,过去农民还嫌麻烦,可是套过口袋的石榴保温保湿不说,还能防病虫害,效果一出来,农民都跟着学了。”回忆过去那段“逼”着村民学科技的日子,张跃伟还是忍俊不禁。
“我们自己就是农民,农民对农民,沟通起来更容易些”,张跃伟说,为了让乡亲们更容易听懂,他把乡亲们带到田间地头、石榴树旁讲解,边讲解边示范。“这些年来,协会一直坚持请专家来讲课,还不断加大培训力度,现在农民都抢着入会呢”。
村民古圣贤就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这个40多岁的苗族汉子提起如今的生活就笑得合不拢嘴。他家过去也种石榴,然而4亩多地每年的产值才几千元,一家人穷到只能在石榴地里搭个茅草棚子挡风遮雨。“以前的日子不好过,现在学到了技术,房也盖了,钱也有了”,他一边招呼记者到家里坐坐,一边乐呵呵的说。加入协会的几年间让古圣贤的家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他还种着4亩多石榴,但年产值却达到了5万元左右。前几年新盖的3层小楼内家用电器一应俱全,院子里还单设了一个太阳能洗澡间,全家都乐呵呵的。
在小红寨村,像古圣贤这样尝到协会引领、科技致富的甜头的农民还有很多。红河州科协主席松万明告诉记者,协会成立以来,先后在县内外举办各种培训班182期,培训群众17800多人次,在县内外共建沼气池5216口,入会人数达到642人。
现在的新安生态研究会年出口石榴1000余吨,加工石榴6000吨,年销售石榴20000多吨,年为会员提高10%以上的收入。会员种植石榴收入亩产上万元,带动了全镇乃至全县石榴产业的发展。
协会的引领使小红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全村石榴种植面积15万多亩,产量17万吨,产值3.18亿元。人均收入由1986年的不足千元,到2006年增加到6000多元,2008年再上一层楼,人均收入一步跨上8000元。全村87户、353人中95%以上都是协会会员,成为科协和各级部门组织群众参观学习的样板村,先后被省、州、县评为科普文明示范村和民族团结示范村,真正发挥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功效。
2008年蒙自县新安所农业生态研究会荣获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集体,并获得了20万元的奖励资金。得到了科普惠农政策支持和财政部、中科协的专项资金扶持后,协会抓住这一机遇,利用奖励的专项资金进一步做强做大协会,更好地为会员和农民群众服务。
协会充分利用奖励资金,全部用于对会员开展科普培训。仅在2008年,进行科技培训12期,一共培训达2620人次。
张跃伟告诉我们,获得表彰和资金的奖励不但帮助了协会发展壮大,为加强培训提供了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对石榴品牌宣传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得到这个荣誉本身就是一块金字招牌”,张跃伟说。
如今的小红寨村,思想观念变了,生产发展了,收入增加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楼房林立,街道整洁,生态生产和谐发展。当地群众把协会誉为致富路上的带头羊、领头雁。
高原上的“科普轻骑兵”
为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兄弟们送去科学文化知识,通过科普示范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坚持不懈的开展科普工作理论研究……这些内容就是云南省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的日常工作。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除汉族以外,有世居少数民族25个,特有民族15个,人口较少民族7个。受地形影响和诸多历史原因,造成边疆各族群众的科学素质较低,农村科普能力薄弱,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力度不够,农村产业结构单一。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等是制约当地民族群众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瓶颈,也是阻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云南省的省情决定了在广大农村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科普工作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同时也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一支专业的科普队伍——云南省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也因此应运而生。在队长刘武民的眼里,这支由云南省科协于1984年成立的专业科普队伍,既是“流动的科技馆”,又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还是一支活跃在边疆地区的“科普轻骑兵”。
据刘武民回忆,省工作队曾经免费送化肥给农民,可是一直靠天吃饭的少数民族根本不了解化肥的作用,往往领到化肥后在半路上就换酒喝了。这样的景况使工作队同志们意识到:要想改变贫困的面貌,先要改变人的观念,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因此,扭转农民的观念,普及科学知识成了省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成立初期的目标。
从什么是最基本的卫生习惯,到用什么种子能种出好庄稼;从如何施肥到合理安排自己的一天;从怎样利用收获的粮食到如何当家理财……这些看似简单的生产生活知识,却是长期处于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最需要学习的。刘武民告诉记者,在省科协的领导和支持下,工作队自成立起就紧紧结合云南省省情,利用各民族的节日,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需要出发,长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科普宣传。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普宣传的形式也在不断的变化,科普的层次在提高,内容在进步。在教会农民怎么干之后,为了尽快的脱贫致富,组织科技支边、科技培训,发展科普组织,创办科普基地,树立科普典型,大力传播科学技术,成为了工作队新的工作出发点。宾川的柑桔科普示范基地,永仁科普示范基地就是工作队以科技为支撑,通过示范服务带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起点和科技课堂。
如今的工作队所到之处皆受到少数民族的热烈欢迎。每当工作队的科普大篷车开到宣传点,当地的群众便像过节一般,身着民族服装,甚至走几十里山路来参加。过去的科普宣传只能利用少数民族的节日或赶集日来进行,人们充满好奇却不敢上前。如今的科普工作队所到之处,人们主动帮助工作人员搬展具、发材料,科普材料往往刚拿出来就被一抢而空,最后还依依不舍的送别并反复询问工作人员下次何时再来。少数民族群众对科技知识的渴求,对科普活动期待的眼神都是工作队最大的动力。
云南省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成立26年来,踏遍了高原上的村村寨寨,每逢民族节日时,他们都会出现在节日的集会上,宣传科普知识。对于工作队的同志们来说,风餐露宿不算吃苦,短于和家人团聚也不是困难,难的是,如何将科普的范围再扩大,怎样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地区脱贫。
资金的不足,力量的有限成为工作队面临最大的难题。刘武民说,越是边远的山区越需要科普宣传,然而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成为开展工作的最大困难。拿最基本的交通工具来说,工作队的一辆车居然在短短几年间里程达到了42万公里。
令刘武民和他的工作队高兴的是,2006年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实施,对工作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同一年,云南省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获得了财政部、中科协的全国科普惠农工作的表彰,得到奖励资金50万元。“2006年得到的表彰资金为我们的工作开展可谓是如虎添翼”,刘武民高兴地说。
专项奖补资金为工作队带来了有力的财力保障。“更重要的是,专项资金还起到了相当大的示范作用。”刘武民说,他告诉记者,云南省的每个县都有少数民族聚居,2000年以前,云南省只有省科协这一支科普工作队,力量有限,资金不足,工作队面对全省大范围地区有心无力,然而现实却急迫的需要更多的科普工作队。设立奖励性质的财政资金也带动了云南省其他科普工作队的成立。
云南省科协科普部部长肖云轩告诉记者,财政部、中科协实施的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受表彰科普工作队各项事业的大发展,而且还有力地推动了整个云南省的少数民族科普工作的大提高。
2000年5月,云县成立了工作队并于2007年受到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表彰,红土高原上有了两队科普“轻骑兵”;两支工作队受科普惠农表彰后,发挥了极大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引起了各地党委、政府对科协工作和少数民族科普工作的重视。到现在,云岭大地一共活跃着13支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
云南的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由原来的“一枝独秀”变成了“百花齐放”,13支高原“科普轻骑兵”在云南的山山水水间播撒着科普的种子,灿烂的科普之花正在开放,丰硕的科普之果正在形成,快速发展的云南少数民族科普事业正呈现出勃勃生机。
乡亲们的致富领头人
苴东村是云南省弥渡县苴力镇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而如今,这里却成为了商品珍禽专业养殖示范基地,一些过去人们觉得神秘的野鸡、鹧鸪、孔雀等珍禽养殖逐步走进了农家小院,成为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新门路。谈起珍禽养殖,大家都会想到弥渡珍禽养殖第一人——自文。
自文是弥渡县苴力镇腊木白村人,早年的打工经验使他对珍禽养殖产生了兴趣。通过不断学习新技术、扩大养殖规模,自文逐渐走上了致富之路。在发展壮大自己养殖业的基础上,他并没有忘记帮助自己的乡亲致富。热心地对慕名而来的村民传授科学养殖技术,还经常挤出时间上门为村民传播新技术,不厌其烦地帮助广大养殖户解决防病、治病问题,热情地向周围农户搞好珍禽种苗供应、技术指导、收购服务,带动周边群众养殖珍禽,同走致富路。
2007年,为扩大养殖规模,促进当地农民增收,以自文为会长的弥渡县珍禽养殖业协会成立,成立初期便有357户养殖户踊跃入会成为会员。同时,自文聘请省、州、县科协专家作为技术指导,每年对庭院养殖户和养殖专业户举办珍禽养殖实用技术培训班。3年来累积举办培训班12期,培训养殖户785人次,举办科普讲座6次,参训人员757人次,科普宣传18期,受益群众近4000人次。
由于自文的技术独到、服务周到、为人厚道,广大养殖户的辛勤劳动得到丰厚回报,自文也成了当地很有名气的致富明星,其创办的珍禽养殖协会辐射带动面不断扩大,起到了很好的科普示范带动作用。
正当踌躇满志的自文正在为如何把珍禽养殖业做强做大而不懈努力之际,“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春风吹进了村寨,自文被财政部、中科协表彰为2008年“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并给予5万元的资金奖励。有了这笔钱,自文的及广大养殖户深受鼓舞、备感振奋,他把奖金和多年的积累20万元都投在了品种开发和规模扩大上了。不但使养殖规模上了一个新台阶,而且带动了更多的农户加入到科学养殖的队伍中。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的推动下,自文开创的弥渡珍禽养殖业从此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依靠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的资金支持,自文对老养殖场进行了全面的修缮改造。建起了协会办公室,成立了协会科普活动站,配有会员活动室、科普图书室、科普宣传栏。办公桌椅、电脑、音像制品播放设备、科普图书、书柜、照相机等办公及科普宣传资料设施配备齐全。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和交流活动得以有序开展。协会的吸引力、亲和力进一步加强,影响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成倍增长,2009年带动庭院养殖户规模可达800户。目前基地已建成占地152.5亩,拥有资产600万元,有固定管理人员7人,建有种禽孵化区、育雏区、商品禽养殖区、生活区和办公区,年存栏禽种2000组14000多只,年提供优良商品禽苗50万只。年出栏商品珍禽50万只,年产值达1500万元。自文的创业之路再次彰显了科学技术的无穷力量。
科普惠农为农村带来新貌
“没有一个人反对,没有一个人不满意”,对于“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在云南的实施情况,云南省科协副主席李仁如此概括。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是李仁多年来的工作体会。他告诉记者,区别于其他中西部地区,云南自身的情况决定了州县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对于边境地区发展滞后问题,除了经济扶持,更要科学扶持,从根本上解决“智力型、能力型、技术型”贫困。因此,一个项目、一笔资金都会为极度落后地区带来很大的变化。
“目前,无论是基层的科普工作者,还是云南省的领导同志们,在高度认可和拥护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同时,最大的希望就是这一计划能够长期实施和中央财政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云南省财政厅教科文处处长恭建国如是说。
恭建国告诉记者,实施4年来,“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在云南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财政资金为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应用做出条件保障,起到了明显的“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恭建国说,4年来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不断加大对中西部省份的奖补力度,也更加提高了民间科普工作的积极性。特别是对科普带头人的奖励,极大地促进当地科普带头人完成“从农民到企业家”的过渡,而且辐射带动周边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指导下,为加快云南科技脱贫的步伐,省级财政也在不断出台相关政策规定,在每年安排省级科普专项资金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投入力度。2009年,在科普方面投入达到2250万元,与周边省份相比高出很多。省级财政安排的科普专项资金已达到人均0.5元的标准,如果算上400万元的省级专项资金的投入和地方市县的投入,目前云南省人均科普资金已达到0.7元—0.89元的标准。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奖补资金的设立,确实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对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科教事业有着明显的促进效果。而且,中央财政资金下拨及时,并要求地方各级系统也要及时下达资金,并开展对专项资金的跟踪和检查,使资金真正落到实处,花到点子上。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tousu@prcfe.com
- 相关搜索:
- 云南省安排8.79亿元用于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
- 云南省急拨芒市“7·21”泥石流抗灾救灾应急补助资金3
- 大理州基层财政所着力提升惠农服务水平
- 云南省注协“五抓五促进”推动全省注册会计师行业加快
- 尤溪县强化强农惠农富农资金监管
- 云南省提高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
- 云南省出台新一期集采目录
- 江西各项强农惠农资金直达乡镇全省1605个乡镇已全部实
- “垃圾焚烧厂争议”昭示科普不该缺位
- 海南:今年投11亿元强农惠农
- 精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