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金饭碗”被打破:简政放权释放人才活力

新闻事实:一大批职业资格准入被取消土地估价师资格证书、金融理财师资格证书、注册企业培训师资格证书、保险公司精算专业人员资格认可……这些求职时的加分项,以后可能要失色了。1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取

新闻事实:一大批职业资格准入被取消

土地估价师资格证书、金融理财师资格证书、注册企业培训师资格证书、保险公司精算专业人员资格认可……这些求职时的加分项,以后可能要失色了。

1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014〕50号),取消了保荐代表人资格许可等多项行政审批和许可。

其中包括“最值钱证书”——保荐代表人资格的取消,另外包括保险公司精算专业人员资格认可、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资格等在内的一大波象征着“金饭碗”的证书也被取消。

本次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有三个特点。一是“含金”量高。其中,涉及投资、企业经营45项,占78%;金融类12项,占21%。二是取消事项多。直接取消的事项达42项,占72%。对面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以取消为主,彻底改革。三是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比重大。共有25项,占43%。这些事项的取消和下放,有利于降低企业投融资成本、减轻企业负担,加快建立透明诚信的市场秩序。

本次取消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中,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有26项,其中准入类14项,水平评价类12项,涉及证券、保险、土地估价、公路水运、金融理财等多个专业领域;技能人员职业资格有41项,其中准入类1项,水平评价类40项,涉及民航、粮食、农业等领域。

这次取消职业资格的主要原则是,国务院部门设置的没有法律、法规或国务院决定作为依据的准入类职业资格一律取消,行业管理确有需要且涉及人数较多的职业,可报国务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批准后置为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国务院部门设置实施的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准入类职业资格,与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关系并不密切或不宜采取职业资格方式进行管理的,按程序提请修订有关法律法规后予以取消;国务院行业部门和全国性行业协会、学会自行设置的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一律取消,确有必要保留的,经国务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批准后纳入国家统一规划管理。此外,本次由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的82个项目,占现有工商登记前置审批项目总数的47%,涉及国务院33个部门和省、市、县三级政府。食品生产、流通以及餐饮服务许可,机动车维修和驾驶员培训服务许可,石油成品油批发零售经营资格审批,从事出版物批发零售许可等项目,涉及领域广,受益面大。这些事项由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将加快工商登记便利化步伐,进一步扩大就业创业,激发释放市场活力。

观点解读:释放巨大人才红利

我国从1994年开始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为科学评价人才的一项制度。此后,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应运而生,并催生了各种培训热、考证热。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据,到2013年全国各地区、各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达到了1100多项,其中国务院各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有560多项,地方自行设置的职业资格有570多项。

从根本上来说,将职业能力放在实际工作中去检验,而不是通过考试的形式认定,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例如刚刚取消的木材搬运工资格认定,彻底取消木材搬运工这类资格,不仅有利于人才流动,降低企业人力成本,更能避免一些机构利用该类资格获得寻租空间。

此外,由于资格证书多如牛毛,一些机构也借机敛财,通过办班、教材、考试来收取高额的培训费、教材费、考试费。而一些求职者手上拿着一大把证书却找不到工作。

因此,把人为设置的准入门槛降低或者取消,用人才来造血经济,这都是政府简政放权的应有之义,这无疑将释放巨大的人才红利。

资格认证取消是否意味着执业要求降低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作为职场人士不断学习充电、精进业务应该是永无止境的。一些资格认证虽然取消,但对职业水平的评估依然存在,一旦职场人士停下学习脚步,就会被市场所淘汰,被企业抛弃。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职业标准是很高的,要求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达到专业程度,这就需要以资格证书作为衡量的尺度,因此职业资格证书是不可能完全取消的。

综上所述,应该加强对职业资格证书的清理、规范。要求在保证资格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加大对各类不必要的资格的清理规范力度,同时修订职业标准、转变监管方式,打掉市场主体创业兴业的“拦路虎”,消除不必要的就业创业门槛,杜绝乱考试、乱发证的现象,以减轻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负担,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从而释放各类人才创新创造的活力。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宗禾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 精华数据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