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对新股业绩“变脸”不能视而不见

新股次新股的爆炒才刚刚落下帷幕,其业绩"变脸"潮又悄然来袭。某几只新股今年1月份才上市,3月份便纷纷预亏。与此前相比,新股业绩"变脸"的速度与“强度”毫不逊色。不过,此次新股再现快速“变脸”的一幕,留

新股次新股的爆炒才刚刚落下帷幕,其业绩"变脸"潮又悄然来袭。某几只新股今年1月份才上市,3月份便纷纷预亏。与此前相比,新股业绩"变脸"的速度与“强度”毫不逊色。不过,此次新股再现快速“变脸”的一幕,留给市场的应该是更多的反思。

如果新股在挂牌前对业绩可能会出现下滑的情形履行了信息披露义务,而事实“不幸”被言中的话,其实也在情有可原之列,至少投资者已知根知底。但是,如果最终的结果出入较大,比如预计业绩会下滑而“回报”投资者的却是亏损,那无疑是值得商榷的。事实上,这在新股中不乏其例。

近几年来新股业绩出现“变脸”现象已成一种“常态”,上市前业绩高速增长,上市后露出“狐狸尾巴”的比比皆是。但对于IPO重启后挂牌的48只新股而言,投资者对其业绩状况应该是抱有“信心”的。毕竟,这些新股都经历了堪称史上最严的财务核查。然而,所谓的“信心”,经不起现实的轻轻一击。

笔者以为,新股历经财务核查、抽查,并在监管部门的高压之下仍然出现业绩快速“变脸”的现象,说明企业对强行闯关仍抱有侥幸心理,有鉴于此,监管部门对再次出现的新股业绩快速“变脸”现象绝不能视而不见。

首先,对上市前后业绩产生大幅波动的新股启动调查程序。自查、核查均查不出问题,上市后业绩就出现“问题”,而且还不是一家上市公司,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因此,监管部门有必要对这几家上市公司进行立案调查,而上市公司所给出的解释则不足为信。如果上市公司是采取包装粉饰业绩的方式欺诈上市的,应该履行其上市承诺回购所有公开发行股份(包括老股转让的股份),强制其退市并赔偿投资者的损失。如果不存在包装上市的情形,也要对其上市前忽悠投资者的行为进行处罚。

其次,相关上市公司的主承销商必须给市场一个说法。自查、核查之后业绩出现“变脸”,作为主承销商,无疑不能置身事外。如果个中主承销商没有履行勤勉尽责的职责,对其严惩亦是应有之义。

当然,新股出现业绩“变脸”,也为市场的爆炒行为敲响警钟。今年新股次新股爆炒之所以更为猛烈,是因为其经过了财务核查的"洗礼",但事实证明,财务核查也不靠谱。因此,对于今后上市的新股,投资者至少要保持一份警惕。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曹中铭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