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已拉开大幕,截至目前,已有近1300家上市公司业绩预报。其中99家上市公司先后发布业绩修正预告公告、56家向下修正此前公告预期,“变脸”后最大变动幅度超过-1300%。分析认
2013年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已拉开大幕,截至目前,已有近1300家上市公司业绩预报。其中99家上市公司先后发布业绩修正预告公告、56家向下修正此前公告预期,“变脸”后最大变动幅度超过-1300%。
分析认为,经济放缓、周期更迭,均是业绩调整的客观原因。但大面积“变脸”背后,存在风险揭示不足等瑕疵。业绩预期变幻,让机构在内的投资者频频“触雷”。专家建议,投资者应在专注淘金年报之余,更需防范业绩“地雷”。
业绩“地雷”为何频现
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6日,已有1282家上市公司发布2013年度业绩预报。其中849家公司预喜,占目前已发布业绩预告公司数量的三分之二;126家公司业绩预减,占比接近十分之一。
而截至5日,99家上市公司先后发布业绩修正预告公告,其中56家上市公司向下修正此前公告预期,最大变动幅度达-1375.90%。化工和信息设备行业则是年报“变脸”的重灾区:19只信息设备行业个股下调业绩,化工行业个股也有9家上榜。
市场分析人士表示,业绩变脸现象之所以集中于化工和信息设备行业,主要是受去年宏观经济走势的影响,“受制于行业周期,业绩发生了大幅变动。”
然而,亦有专家表示,从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情况来看,有些预减个股固然是受经济增速放缓影响,而有些个股却在风险揭示方面存在陈述不充分的倾向,“地雷”频发值得投资者警惕。
“在客观上,业绩预期固然因经济走势而变动,但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过程中能否尽责,风险揭示是否充分也很关键。”分析人士说,由于部分季报未外部审计,一些个股往往在半年报、年报前“变脸”,仍有业绩“头重脚轻”、风险陈述不充分的倾向。
投资价值如何评判
近年来,业绩下调“变脸”频频成为触动投资者神经的名词。上市公司业绩的“阴晴不定”,也让投资者的情绪随之起伏。公开数据显示,一些大幅修正业绩的公司,股价也随之波动。
某券商人士指出,由于价格变动是对各类市场信息的反应,当反映过去盈利状况和展现未来盈利趋势的重要业绩数据公布时,往往带来股价的剧烈波动,并影响投资者的盈亏。
专家建议,为了更好地规避业绩变脸而引发的亏损,投资者需要分析引起业绩变脸的原因和识别这类公司,提前防范风险。另一方面,市场约束机制仍需改进。监管层应督促上市公司对利空充分陈述,树立管理不良预期的意识,如应规范业绩预告陈述,规范大幅更改前瞻性叙述的做法。
“业绩变动是正常的经营结果,充分的风险揭示才能避免投资者受损。”业内人士表示,“变脸”引发争议,主因是风险预告机制不完善。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席经济学家胡汝银认为,对于上市不久调降业绩、造成大幅投资损失的现象,应对违规行为严加调查,尤其需要严刑峻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换来企业信息披露诚信责任的有效落实和投资者价值判断能力的逐步提高。(宗禾)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tousu@prcfe.com
- 相关搜索:
- 我国将允许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
- 丹寨美丽乡村为村容村貌“梳妆变脸”
- 美国投资者期待阿里巴巴赴美上市
- 上市公司差异化监管值得推广
- 近百上市公司月投百亿理财
- 提防公司主动退市影响投资者
- 逾千家上市公司发布年报预报497业绩预计同增
- 机构在投资者保护中大有可为
- 募投项目频“变脸”现象不容漠视
- 精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