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一体化”带来了什么——吉林省构建财政一体化管理系统纪实

王丽梅是吉林省九台市兴隆镇财政所的一名会计,前不久,她通过“乡镇财政精细化管理平台”申请一笔总额为29万元的往来款。只见她轻点鼠标,打开界面,填好表格,几秒钟提交完成。九台市财政局乡镇财政总会计李丽接

王丽梅是吉林省九台市兴隆镇财政所的一名会计,前不久,她通过“乡镇财政精细化管理平台”申请一笔总额为29万元的往来款。只见她轻点鼠标,打开界面,填好表格,几秒钟提交完成。九台市财政局乡镇财政总会计李丽接到申请后,经乡镇财政管理科科长韩文林签字,很快将这笔资金拨付下去。从审批到拨付,仅用了几分钟。

九台市财政局副局长陈光明对此深有感触:“以前每次乡镇请款,都需要跑到县里,层层签字审批,一个流程下来,至少七八天;而今,网上直接审批、直接拨付,既提高了效率,又规范了审批管理。”

九台市乡镇财政网上审批得益于吉林省构建的财政一体化管理系统。2011年末,吉林省、市、县三级财政全面完成财政业务管理系统建设,实现了财政数据的上下贯通。

【关键词】省管县

说起财政一体化管理系统建设,吉林省财政厅信息中心主任纪洪江表示,吉林省早期的信息化建设,主要考虑对业务的支撑和管理的简化,而且这些系统建设主要在省财政和地市级财政,县级财政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随着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原来建设的业务系统凸显出许多问题和弊端,比如系统分散在各个业务管理部门,在业务需求上各自为政,存在信息口径不一致,业务流程不通畅,信息数据不能共享等等。

基于此,吉林省在对财政整体业务进行梳理并借鉴其他省份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统一数据口径,统一开发标准等原则,建设统一的支撑平台。

“我省实行的是省管县的财政管理体制,信息化规划涵盖省、市、县三级财政。”亲历规划建设全过程并负责技术工作的信息中心副主任金忠威告诉记者,除了软件,各地市、县还配备应用服务器、数据库,安全设备,另外同步建设财政内网,异地数据备份,确保应用软件系统稳定、安全运行。

截止到2011年末,吉林省、市、县三级全面完成财政业务管理系统建设,实现了全省上下级财政部门的三级数据纵向贯通。目前,全省纳入政府财政信息管理系统的机关事业单位已经超过7000家,用户数超过2.2万人。

据了解,在这个平台上,吉林省开发了以预算编制为源头、以收支管理为过程、以预算及执行分析为回路接点,全面覆盖预算及收支管理的核心业务应用大系统,包括部门预算编审、指标管理、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工资统发、账务管理、查询分析等子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的一体化建设早于财政应用支撑平台,但是理念相同,都是建设信息共享、数据统一的大系统。”金忠威说,“而且省管县模式,也为县级节省了大笔财政支出。”

在榆树市,记者见证了金忠威的说法。

榆树市财政局信息中心主任李晓红告诉记者,“软件开发全部由省财政厅承担,硬件投入上也给予许多补助,我们只承担了很少的一部分。”

金忠威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全省共42个县,每个县若单独开发建设至少投入上千万元,而且配置较低。由省财政厅统一开发推广,总体算来至少节省70%的投资。

据悉,吉林省县级财政应用支撑平台实行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首先在榆树市试点实施,然后推广到全省42个县。

【关键词】一体化

吉林省财政一体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各核心业务系统的公共数据统一管理,形成了一个标准的数据体系,整合了各个应用系统,实现了各个系统间的数据共享。

何为“一体化”,纪洪江将其归纳为五个方面,即:业务衔接一体化,信息资源一体化,管理流程一体化,技术实现一体化,对外服务一体化。

据介绍,吉林省财政一体化管理系统,实现了财政核心业务的一体化管理,包含了预算管理、国库支付管理、非税收入、统发工资、债务管理、政府采购、财税库银横联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等功能,涵盖了公共财政预算、财政专户、单位其他资金等各项资金,详细记录了每个用款单位每一笔财政资金收支的运行状态,实现了与人民银行及各商业银行等单位的联网交换。系统的使用对象覆盖了财政内部、各级预算单位、执收单位、代理银行等,方便了财政部门、预算单位资金收支业务的快速便捷办理。

以今年正式应用的吉林省省级财政管理信息系统为例。据预算处主任科员李井双介绍,该系统包括部门预算编制、国库管理、预算绩效管理等模块,与部门预算管理有机结合,实现了省级预算部门“一站式”办公。该系统的应用改变了以前预算数据报送、下发所采用的在规定时限内传递磁盘等介质的模式,依托政府专网,实现财政部门与预算部门实时联网,数据的上报、下发通过联网随时同步,业务交流实时在线。

纪洪江介绍说,目前从省本级情况看,国库支付系统,共有1488家预算单位纳入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管理,2012年支付笔数达到26万余笔,支付金额340多亿元。预算编制系统,目前通过网络系统提供的在线方式开展预算编审工作的省直预算单位达1500多家。非税管理系统,根据“以票管收”的非税收入征管机制,实现了“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业务框架,并已全面推广,目前已经有24个执收单位接入系统运行,每年通过非税收入系统收缴的非税收入约70亿元。工资统发系统,省本级每月为253家机关事业单位,共约2万多人通过工资统发系统发放工资,每年发放工资近10亿元。

【关键词】管得住

“一体化管理系统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促进了财政管理的规范化。”谈到一体化管理系统的好处,纪洪江开门见山。

纪洪江表示,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来说,到目前省级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涵盖厅内13个业务处、130个省直部门的1488家预算单位。实施改革的资金涵盖一般预算资金、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政府性基金和部分预算外资金,形成了包括预算指标管理、用款计划控制、支付申请审核、支付结算及资金结算、会计核算、资金支付动态监控等环节紧密相联的国库集中支付管理体系。

“有了一体化管理系统,财政管理真正实现了‘算得准、说得清、管得住’。”纪洪江说。

“算得准”是指能够为各项业务开展和领导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真实的信息。据了解,在一体化管理系统建设前,吉林省财政也建设过独立的软件系统,但信息、口径都不统一。每年预算决算的对账,往往要花一两个月时间。一体化管理系统建成后,财政内部不再需要对账,因为各个口径的数据都是一致的。

“说得清”是指业务梳理清晰,工作流程明确,数据信息准确度高。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实施后,预算执行信息由事后掌握前移到事前、事中,单位报送的报表由静态管理更替为动态管理。财政部门能及时跟踪预算单位财政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为预算执行分析和编制部门预算提供了基础资料和数据。

“管得住”是指建立标准统一的管理体系及标准化执行过程中的全程控制。譬如,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设置了规范的资金支付流程,建立起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代理银行专线联网基础上的自动化处理程序。单位用款申请必须根据批复的用款计划提出申请,用款计划必须根据财政下达的预算指标制定,既增强了预算的约束力,又防止了预算单位预算执行的偏差。

一体化管理系统的功效更多地体现在对资金的动态监控上。系统把对支出预算总额的控制变为对每笔支出的控制,使各项支出严格按预算执行,从而减少预算执行的随意性,确保支出信息真实、准确。通过全过程网上透明运行,完整记录支付每笔资金的来龙去脉,全面管理财政资金的流向和流量,资金安排与使用更加公开、公平和公正,对资金的监督管理更加规范。同时,通过代理银行每天反馈的支付信息,实现对每笔财政资金的全过程监控,将传统的事后监督转变为事前和事中监督。

长春市财政局依托一体化管理系统,在全国率先建设了内部审计系统,实现了内部审计的网上监管。系统主要对财政的业务管理、业务流程、业务数据信息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实现数据采集与转换、监管分析与预警。

【关键词】提效节支

“有了一体化管理系统的支撑,我们可以从繁重的手工计算、统计、汇总等工作中解脱出来,真是‘省人省力又省心’。”长春市财政局预算处副处长解兵感慨地说。

吉林省财政厅国库处处长陈志德告诉记者,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一是减少了财政资金中间环节,提高了拨付效率。财政实行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预算单位按月编制上报用款计划,财政审批后直接将用款额度下达预算单位,取代了过去的层层拨付,避免了资金的滞留。二是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过去财政资金采取实拨方式,结余资金沉淀在预算单位账户中,而现在财政资金实行零余额管理,单位实际结余资金体现在国库账户中,从而盘活了以前的沉淀资金。三是减轻了拨款记账工作量。实行集中支付,拨付资金直接通过网络实现,省去了开票拨款环节。

在长春市财政局,记者了解到,OA办公自动化系统与业务系统指标衔接后,指标文件在拟办的同时即进入一体化指标系统,避免了指标内容二次录入到系统中去,形成二次审核,大大简化了工作流程。

在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一体化管理系统还降低了行政运行成本,节约了办公经费。

李井双告诉记者,省级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后,在日常工作中,除特殊情况需要省财政厅单独印发纸质文件外,有关政策、制度、公告、通知等信息一律通过该系统发布。

九台市财政局信息科科长张国有告诉记者,过去,每个乡镇每年信息传递费用一般需要3万—5万元,距离县城远的乡镇还要多些。一体化管理系统采用网上办公,使这笔费用大大降低。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本报记者 解希民 通讯员 刘贵清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