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抓基本 抓带动 抓管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纪实

一道道防渗渠纵横相连,一条条沙石路平坦相通,一行行防护林树木葱茏,一片片农作物生机盎然……这是新疆农业综合开发写在大地上的杰作。据统计,自治区2010—2012年共争取农业综合开发中央财政资金约18.

一道道防渗渠纵横相连,一条条沙石路平坦相通,一行行防护林树木葱茏,一片片农作物生机盎然……这是新疆农业综合开发写在大地上的杰作。

据统计,自治区2010—2012年共争取农业综合开发中央财政资金约18.6亿元,年均增长18.6%;自治区本级财政落实配套资金5.9亿余元。

自治区农发办副主任地里木拉提·尼亚孜介绍,3年来,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强化项目管理。项目区的农民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科技进步。

改善条件抓基本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我们村实施,在政府拿大头的情况下,我每亩地只花200元就装上了滴灌设备,种植了西红柿、辣椒等作物。西红柿亩产增加一倍,达到8吨,比以前种植小麦、甜菜的收成高多了。”焉耆县五号渠乡下三号村张振云告诉记者。

“以前农忙时浇水要七八天,最少3个人。现在好了,一人就能完成,插上电,自动浇灌,3天就够了。以前村组之间的小路坑坑洼洼,骑个自行车都不好走,更别说走车了。现在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到地里浇水连工具都不用带了。”

下三号村共有336户,都和张振云一样安装了滴灌设备。

五号渠乡党委书记马建军介绍,全乡7900亩土地中5000亩种植了经济作物,种上了番茄、辣椒、茴香等,平均亩产增收4000元。“农发项目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更大的变化是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全村有300人在附近城里务工,农忙时回来几天就够了。”

位于天山南麓焉耆盆地腹心的焉耆县是传统农业区,全县现有耕地面积44万亩。由于地下水位高,土壤盐渍化严重,除少部分耕地达到高产稳产外,目前尚有24万亩耕地属中低产田亟待改造。

近年来,焉耆县围绕建设现代化农业,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009年,焉耆县顺利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评审,被自治区农发办列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2012年,该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5个,项目总投资约3300万元。

该县农发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自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来,全县共计投入资金约2.66亿元,通过进行田、林、路、渠的综合治理,项目区农民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显著提高。

2012年自治区农发办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作为着力点,实行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并突出节水灌溉和节水农业优先发展。以水利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行节水灌溉,发展节水农业;在进行水利建设的同时,配套实施平整土地、改良土壤、配方施肥、林网防护和道路建设,使项目区达到高产、稳产基本农田。

据统计,仅2012年,全疆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73万亩,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36万亩,增加机耕面积1.2万亩,农牧区生产基础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壮大龙头抓带动

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经过不断总结探索,建设了一大批包括优质小麦、玉米、特色果蔬、名优干鲜果品和水产畜禽等生产基地,形成了许多主导产业。

“新疆飞鹅”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近年来,额敏县财政大力扶持“新疆飞鹅”绿色养殖,争取各种财政补助资金约300余万元。

“近几年,通过财政项目扶持和先进技术手段,飞鹅的蛋肉产量提高了15%—20%。”公司总经理赵全庄告诉记者,现在有600多养殖户,主要分布在额敏县、托里县、裕民县等地,养殖基地实施“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经营,实行“四统一帮”的原则带动社员养殖致富。即统一在草场散养,统一购置饲料、药物、疫苗等,统一提供技术服务,统一回收时间、回收标准及价格;“一帮”是帮扶残疾人及贫困户,按市场价格的60%将鹅苗赊账给残疾人及贫困养殖户,并提前预付40%回收购资金给残疾人及贫困养殖户。

通过项目支持,额敏县逐步完善了遗传资源保护、种鹅场、孵化场、养殖基地、家禽定点屠宰场、销售网点、秸秆颗粒饲料厂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地方特色产业的完整产业链,过去一羽最高卖22元的飞鹅,现在一羽卖到了240多元;养一羽飞鹅能净赚40元。

不仅如此,依靠飞鹅独特的口感,通过政府产品加工补贴扶持,额敏县还发展起了飞鹅加工产业,飞鹅甚至“飞”到了哈萨克斯坦等国。

据了解,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在确保粮、棉、果、畜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产的同时,“用规模化理念开发农业、低碳化理念改良农业、标准化理念提升农业、产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工业化理念装备农业、市场化理念经营农业”。农产品的品种结构得到优化,农产品的品质、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开发格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实力不断壮大。

强化效益抓管理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项目区的农民群众增收明显,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也得到极大的改善。“农业综合开发富民强区永久性事业”已经深入到开发县项目区千家万户,受到了广大各族群众的真诚拥护。

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土地治理项目区直接受益农户达3.07万户,人口12.15万多人。2012年项目区直接受益农民收入增加总额7659.47万元。

这些好的项目是如何确定的?

自治区农发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是强化项目前期勘测设计工作,各开发县(市)均选择具有相应设计资质单位对项目进行实地勘测设计,编制了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实施方案;二是扎扎实实做好项目区群众“一事一议”,让项目区农民真正了解项目建设的全部内容和相关政策,听取并采纳农民的合理化意见,农民自觉自愿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三是严格项目评审,所有拟立项项目,均须专家评审;四是对经自治区评估评审通过、拟上报的项目,均在疆内重要媒体上进行公示、贷款中央财政资金贴息项目在网上公示。

项目选定了,如何保证资金能发挥最大效益?

自治区农发办杨兆光处长介绍,严格执行招投标程序,全面实行财政资金县级财政报账办法,加强会计核算工作;通过公开招标选取项目监理单位;坚持检查验收制度,县级农发部门负责项目实施的日常检查和项目竣工的自查,地级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常规检查,并对竣工项目进行全面检查,自治区组织重点抽查,并对50%以上的开发县竣工项目进行验收。

由县级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将竣工验收合格的项目国有资产使用权移交至项目所在乡镇或农民用水户协会,并建立工程管护办法,落实管护措施,责任到人。坚持“谁受益谁负担”“以工程养工程”的原则,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几年来,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项目区的林草覆盖率逐年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减少了自然灾害。同时,着力在提高项目区科技含量上下工夫,使广大农牧民基本掌握2-3项实用技术,加快了农村奔小康的步伐,也增强了民族团结。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本报记者 李忠峰 杨晓程 通讯员 王铁农 廖梅娟 穆英花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