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近期菜价有所回落,市民手拎“菜篮子”也轻松了不少。记者察访上海蔬菜产业链发现,减少中间环节,尽可能挤压流通成本,使生产者与消费者面对面,对于保持蔬菜价格平稳十分重要。最近一段时间,国内菜价偏高,上
上海近期菜价有所回落,市民手拎“菜篮子”也轻松了不少。记者察访上海蔬菜产业链发现,减少中间环节,尽可能挤压流通成本,使生产者与消费者面对面,对于保持蔬菜价格平稳十分重要。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菜价偏高,上海也不例外,细究原因,除了种植总量上“多了又少、少了又多”的循环常规和遭遇自然灾害后阶段性供应不均衡外,中间交易环节过多也是重要原因。
记者在采访中多次听到蔬菜流通中“最后一公里”这个问题,就是说菜价从田头到批发市场,涨幅还相对较小,而从批发环节到销售终端,涨幅却占了大头。这里面环节很多,菜价被层层“加码”,重重牟利。不仅如此,生产与消费中间环节多、距离远,还易增加流通过程中的损耗,而“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损耗最终都会让消费者埋单。这也是导致菜价偏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保供应是源头,上海在这方面是“一源两头”:一头确保沪郊本地蔬菜保有量,合理安排茬口,多种市民爱吃的品种,而且多品种实行“穿插”;另一头是敞开流通大门,主流批发市场在全国布点共建“流向明确”的生产基地。郊菜、“客”菜并重,就有了源头“活水”,接下来就要确保这个“活水”顺顺畅畅地“向东流”。
为控制流通环节成本,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力推农商、农超(超市)对接,基层合作社和商业企业也主动探索新办法。有的超市直接参与发起成立沪郊蔬菜生产合作社,合作社生产的蔬菜在直供超市之余,还直送社区,与居委会合作,多处设点,有的点一周一次供货,有的一周三次供货。这些措施可使菜价至少下降一成。
商品流通体系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必然要在历史发展中完善。流通环节越来越多、链条越拉越长,既挤压生产者的获利空间,又抑制消费,既不利于保护生产者的积极性,又影响群众生活。稳定菜价,抓住中间环节采取措施,是建设好“菜篮子”工程的必要之举。(据新华社)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tousu@prcfe.com
- 相关搜索:
- 给物流业“提速”“瘦身”——代表委员热议流通体系建
- 宁波:肉菜流通有了“身份证”
- 农产品流通:“便民”与“富农”如何两全
- 补贴标准提高300元财政部调整生猪屠宰环节病害猪无害
- 肉菜追溯体系:给食品流通加把“安全锁”
- 甘肃国库集中支付妙做“减法”促效率在继续保障资金安
- 公益性菜市场能否抑制菜价上涨
- 将农产品流通网络列为国家基础设施重大项目
- 我国多种措施调控物价 菜价房价涨幅双双回落
- 机制新了 流通活了 消费增了
- 精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