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农产品流通:“便民”与“富农”如何两全

编者按有调查显示,中间环节拿走大部分利润,是“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原因之一。“菜篮子”一头连着居民,一头连着农民。让买菜不再成为“老大难”,既是解决居民的生活需求问题,又是解决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问

编者按

有调查显示,中间环节拿走大部分利润,是“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原因之一。“菜篮子”一头连着居民,一头连着农民。让买菜不再成为“老大难”,既是解决居民的生活需求问题,又是解决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问题。关注农产品流通是在“便民”与“富农”之间寻找平衡点,只有挤掉了流通环节的“水分”,才能更好地保障百姓的利益,保障农民的利益,助力“三农”发展。

诊察农产品流通的“血栓”

●从蔬菜批发市场到农贸市场再到超市,菜价节节攀升。经过层层加价,“菜篮子”在不断变沉。

●当前菜价上涨的三个主要环节,一是在产地的收购价,二是运输成本,三是市场管理费,这些结构性矛盾最终都会在菜篮子上逐渐加码,推动菜价走高。

●截至目前,商务部、财政部已累计安排中央财政资金18.6亿元,支持重庆、河北、海南等17个省份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此外,“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等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措施也正在逐步落实。

 

从田间到餐桌成本增加一倍多

10月13日,在京东一家物美超市,一位老太太看着白萝卜的价格说:“一样的东西,批发市场1元一斤,这里就是比农贸市场的干净一点,却要卖2.48元一斤。”

记者实地走访后发现,几乎所有的菜在超市都比农贸市场贵一倍甚至更多。据批发市场的最新统计,40余种蔬菜综合平均价格1.85元/斤,其中叶菜类1.47元、瓜豆类2.59元、根块类1.86元。而超市里,低于2元一斤的菜少之又少。

实际上,从新发地批发市场到农贸市场再到超市,价格节节攀升。经过层层加价,“菜篮子”在不断变“沉”。

商务部10月11日发布数据显示,重点监测的食用农产品价格小幅上涨,为连续第七周上涨,其中蔬菜价格上涨较为明显,辣椒的涨幅超过一成。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透露,2000年到2009年以来,蔬菜平均价格每年涨10%左右,去年1到10月份,全国的蔬菜平均价格涨了30%,这种情况已属不正常。

北京市物流协会专门调查显示,蔬菜从批发市场到零售市场的这“最后一公里”,流通成本比从山东寿光拉到北京的费用至少高出150%。以圆白菜为例,产地收购价格是四分钱每斤,到新发地批发价格每斤1.5毛,但是到了超市的时候就达到了8毛钱,最终零售价是产地价格的20倍。

另有统计显示,蔬菜从田间到餐桌,成本增加了125%到130%,而在这个产业链条上,农民在地头收购的价格仅仅是零售价的20%左右。

谁在推高菜价

进入新发地市场东二门,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蔬菜的海洋。在东门北侧,密密麻麻地停着数十辆满载尖椒的卡车,西侧玉米棒、西葫芦堆满了交易大厅边的空地。

“我这一车3万斤尖椒,行情好的话一天就能卖光。”山东菜贩老潘告诉记者。据他介绍,新发地市场的进门费由去年的100元涨到今年的280元,雇人看菜的人工费也涨到每人每8小时150元,而2002年的时候雇工费才几十元。但开通绿色通道后,过路费少缴了400多元。

“但现在钱不值钱了。”老潘以尖椒为例,算了一笔账:每斤尖椒收购价是1.2元,从地里采摘增加3分钱成本,包装加5分钱,人工装车费3分钱,卖出去之后每个蔬菜箱子要亏1元多。综合算下来,每斤尖椒上车前的成本增加了1毛多钱。

“我租用的是能载3万斤的大型运输车,从山东运到北京得9个小时,运费需要2000多元,成本中还要增加每斤1毛多的运费。”老潘说,2002年,油价、雇工费、装车费等都比现在便宜,收购价也低一些,现在菜价也高,但是总体算下来,还是过去贩菜的利润高一些。

事实上,来自本地的菜农也深切感受到了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肖先生告诉记者,他在新发地市场东约4公里的槐庄承包了3亩多地,主要种植蔬菜,已经6、7年了。最开始种菜时一年能收入两万多元,现在一年能收入4万左右,“菜价卖的比以前贵,但什么费用都在涨,一年也挣不了多少钱。”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7年前,土地承包费800元每亩,去年已经涨到2000元每亩;种子、化肥、农药一年要2万多元,在村子里租了一间平房每月140元,水电费平均每月约120元,加上日常开支,“一年存不了几个钱,我的几个老乡都不种地了,还不如打工。”

近年来,菜价上涨已是不争的事实。根据农业部市场司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山东产地0.5元/公斤的大棚黄瓜,运到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即涨至1.00-1.30元/公斤,进入社区集贸市场则以将近3元/公斤的价格销售。

在北京市某社区卖菜的菜贩老陈告诉记者,蔬菜进城太难,每次都是提心吊胆,而且环节太多,青菜的损耗很大。除此之外还有摊位费、卫生费、水电费等等,每个月都得两千多元,这些最终都摊进了菜价。

专家介绍,目前一线城市,新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门面租金,每月几乎均在150-250元/平方米左右;外地经纪人的进场成本,则几乎占到农产品交易额的3%-5%。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张元红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前菜价上涨的三个主要环节,一是在产地的收购价,二是运输成本,三是市场管理费。“从蔬菜生产来说,不少大中城市在持续的房地产热中,把郊区大片菜地变成了开发区商品房,以前家门口买菜变成了长途贩运,无形之中拉长了运输线和供应链。而在流通环节,并没有明确蔬菜批发零售市场的公益性质,进场费、摊位费逐年攀升。这些结构性矛盾最终都会在菜篮子上层层加码,推动菜价走高。”

以北京为例,短短几年,过去几家有名的菜市场,如西单菜市场、东南菜市场和崇文门菜市场已经融入了老北京人的记忆之中,媒体竞相报道的是它们的地块拍卖出的高价,最近的是今年6月崇文门菜市场地块拍出了7.1亿元天价。

据农业部数据统计,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10年内减少了近20%。与农产品批发市场因集聚而数量减少相比,我国农产品价格持续攀高,其中,大米、小麦、玉米、大豆等主粮10年内涨幅高达100%-150%,而猪肉、鸡蛋、蔬菜的价格更是上涨了2倍以上。

农产品流通“瘦身”尝试

农产品流通问题已经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10月19日表示,2010—2011年,商务部、财政部累计安排中央财政资金18.6亿元,支持重庆、河北、海南等17个省份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内容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农超对接、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和“南菜北运”等。目前,2010年支持的825个试点项目中,80%已竣工并投入使用。

今年7月,商务部和北京市政府启动“周末车载蔬菜市场”试点工作,由农民蔬菜专业合作社向城市社区开展蔬菜直营直供,从蔬菜产销流通体制及营销方式入手,着力解决蔬菜买难卖难问题。这是继推出“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等产销直配方式后,国家再次尝试促进农产品流通的新模式。

目前,在北京海淀、朝阳、丰台、石景山等地共有4家周末市场投入运营。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称,试营业以来,上述市场销售的蔬菜品种超过20种,菜价低于周边超市15%以上,每个市场日均销售蔬菜都超万斤。车载菜市零环节、短运距、低损耗、少费用,切实为市民和农民带来了实惠。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表示,相对于“农超对接”,车载菜市更加亲民,减少了蔬菜运往超市装、卸车等附加成本,蔬菜价格更能让老百姓接受。同时,还能有效地维护市场秩序,减少了摆地摊的人群和市场闲杂人员。

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透露,下一步,商务部将总结北京试点的经验,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城市蔬菜零售网络建设工作,推动蔬菜便利进城,打造城市蔬菜零售网络。

10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要求增加财政投入,通过投资入股、产权回购回租、公建配套等方式,改造和新建一批公益性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菜市场;在主产区、集散地和主销区升级改造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大型批发市场和加工配送中心;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农产品流通领域。对鲜活农产品市场要减免租金、摊位费、管理费等费用。

张元红认为,流通环节高成本的症结,往往源自地方政府和新建农产品市场投资方的利益捆绑,过于“一刀切”地将原有相对分散的农产品市场拆并,并禁止或变相禁止类似周末免费蔬菜直销的模式,从而形成新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变相垄断。“建公益性菜市场,出发点很好。问题是应该出台细则,可以操作的办法,比如怎么减免摊位费,或者怎么收购商业性菜市场等。”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为了使蔬菜价格降下来可以增加一些免费的公共交易地点。欧美等许多国家和地区会向农民或商贩提供免费交易场所,降低交易成本从而直接降低蔬菜价格。比如选一些离居民区很近,但又不是交通要道的地方,在指定的地点指定的时间进行交易,并在交易完成之后恢复环境卫生。

 

观点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城乡菜价背离的根源是“流通暴利”。我国目前生鲜产品的流通费用占总成本的70%,比国际上高出20个百分点以上。这个问题又以新鲜蔬菜的销售最为典型。蔬菜的零售价格要比批发价格高80%-100%,销售者的利润比生产者高2-3倍,生产者收入为零售价格的1/4-2/5。

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会长马增俊:在我国现阶段,70%的农产品流通是通过农贸市场实现的,因此,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不能忽视农贸市场的主渠道作用。从终端来看,我国农产品零售体系可以细分为几个不同层次,包括超市、农贸市场和“早晚市”等阶段性市场。法国、德国、西班牙等许多欧洲国家至今仍保存了农贸市场、“马路市场”等不同层级的市场,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因此,尽管与超市相比,农贸市场这种流通模式显得有些落后,但它是客观存在的,与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是相适应的,仍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推动和规范农贸市场的发展,对于稳定产销关系,防止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陈诗波:在社区内开辟菜市场,安置菜摊,能够起到不错的效果,理论上讲是可行的。对于需要在小区内建设菜市场的老社区,政府应当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支持社区开辟专门的场地来建设菜市场。另外,对于新建小区,关键要“规划在先”,在小区建设之前,就事先规划一片地方,专门用于建设菜市场。

 

新闻现场

两个菜贩的生意经

■本报记者 李忠峰

湖北天门的王先生来北京已经14年了,每天要从北京新发地进菜,然后在清河小营蔬菜批发市场上销售,是主营批发的菜贩。

7年前,北京大钟寺市场拆除之后,他进菜的地点就变成了新发地市场。风雨无阻,每天晚上11点出发,到市场后分头采购,凌晨4点左右采购结束返程,大约40分钟后回到达小营市场。

他告诉记者,他开的货车每次能装8000到1万斤,属于中型车,在新发地出门时要交出门费,每次15元;车吨位高的货车交的费用也要高一些。而外地整车满载蔬菜的货车进门费目前是280元,去年是100元。

小营蔬菜批发市场有3000个左右的摊位,王先生的摊位大约15平方米,每月租金2000元,有几十元的电费。市场要求使用他们统一提供的塑料袋,每月大概要1200元。此外,他自己雇了一个人帮忙,包吃住月工资每月2000元,他还在附近村庄租了一间房,月租700元。这些费用都要摊在菜价上,“我们从新发地市场运回来的菜,每斤要加3毛至4毛出售,因为量大走批发,卖得很快。”

这样下来,王先生每月下来能有1万元左右的收入。“比以前种菜好多了,也自由一些,每天上菜回来交给他们卖,我就没什么事了。”

他告诉记者,市场内像他这样经历的人还有许多。

陈先生是王先生的一个固定客户,即“直接下线”,他在附近的一个小区菜市场卖菜,每天早上去小营市场上货,交完5元的停车费后,7点钟左右把菜运回社区菜市场销售。

这是一个小型社区菜市场,由小区物业主管经营,分包给20多个外地商贩。菜市场1.5米长的一个菜摊,每月租金根据位置分为300元和400元不等,一些肉类、水果摊位费用还要高一些。

老陈说,他以前在附近的农村种菜,后来菜地消失了,他便改为卖菜,先后经历过游摊和社区菜市场两个阶段。“游摊卖菜城管抓的严,我被罚过300元,不敢卖了,后来进到了菜市场。”

在菜市场,由于垄断经营,小区人口比较集中,卖菜收益远超过种菜。近两年的菜进价高,一般每斤要加8毛至1元出售,这样下来,一人每天能有200元的纯利润。

“但是开销也大,每月要用市场提供的塑料袋花费750元,每年要给市场管理人员打点2000元左右,要不,他们总是找茬。市场内有个卖鱼的,因为没打点,市场管理人员总是找他事,前几天因为他没穿工作服,说卫生没搞好,罚款1000元,因为吸烟,罚款好几百,他不准备干了。”老陈无奈地说。

 

记者手记

削减管理费刻不容缓

菜农挣得不多,市民吃得很贵。各级批发市场加上零售商贩,流通环节多得让人眼花缭乱。

蔬菜加价最猛的环节,不是从产地到批发市场的几百上千公里,而是从批发市场到零售市场的十几公里甚至几公里。可是,这个环节中间,商贩并没有赚到暴利,相反他们其实是在为一种变相的垄断买单。

目前我国大城市搞房地产项目开发,多数并没有预留菜市场的位置。即便有预留,也多由企业运作,毫无公益性可言。租给菜贩们的店铺或摊位租金,也是按照商业的平均利润率来计算的。这些房价的成本都要加到菜价上。

而每个菜贩每天的蔬菜销量基本在300~500斤左右。商圈的人口是一定的,吃菜的量也是一定的,即便菜价降了,也不会多吃。因此,菜贩只能从固定的量上找差价,即便批发价再便宜,零售价也会高企。批发价和零售价的关联度越来越低。

社区菜市场像是一根根微小的毛细血管,把蔬菜送到了市民家门口,给大家带来了不少方便。而一旦把社区菜市场承包出去,它就往往就变成了赚钱的工具,摊位费会一涨再涨。社区菜场一头连着千家万户老百姓,一头连着成千上万的菜贩,直接关系着无数人的基本生活,对它的经营管理,不能完全依靠市场之“手”。

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务院出台出台了新的规定,对鲜活农产品市场要减免租金、摊位费、管理费等费用,从源头上减少经营者和菜贩的负担,彰显了要建社区菜市场公益的决心。但随后有媒体对北京、上海、长沙等地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调查得知,短期内各大批发市场不会下调租金、摊位费、管理费等费用。

好的政策还要严格落实。正如专家所言,应督促各地出台细则,比如除了政府投资建设新的农产品市场,对已建成的商业性的怎么补贴,怎么控制涨摊位费等等亟需出台可以操作的办法,像督促建保障房一样建公益菜市场。(李忠锋)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李忠峰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