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存款保险来了,银行何去何从?

存款保险制度的适时推出,为我国存款利率上浮区间的进一步扩大,甚至存款利率管制的最终放开提供了一层“缓冲垫”。存款保险制度带来的息差缩窄也会倒逼商业银行优化资产结构,拓展盈利空间,从而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

存款保险制度的适时推出,为我国存款利率上浮区间的进一步扩大,甚至存款利率管制的最终放开提供了一层“缓冲垫”。存款保险制度带来的息差缩窄也会倒逼商业银行优化资产结构,拓展盈利空间,从而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和资源配置效率。

11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这一次,千呼万唤的存款保险制度终于浮出水面,从而带给了我们更真切的期待。

存款保险制度为利率市场化提供“缓冲垫”

长期以来,我国以政府信用为商业银行和存款者提供担保,尚未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以及民营资本获准进入银行业,当前存款利率上限浮动区间的进一步放开可能加大中小银行的经营压力。

而在“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缺失的条件下,利率市场化的快速推进恐会使得中小银行储户利益难以保护。例如,美国逐渐取消“Q条例”后,金融机构间竞争完全市场化,过去依靠限制竞争才能生存的中小银行难以为继。1987年至1991年,平均每年有200家小银行倒闭,这一幕着实令人震惊。

因此,存款保险制度的适时推出,为我国存款利率上浮区间的进一步扩大,甚至存款利率管制的最终放开提供了一层“缓冲垫”。存款保险制度带来的息差缩窄也会倒逼商业银行优化资产结构,拓展盈利空间,从而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和资源配置效率。若再伴以面向企业和个人的大额存单的进一步扩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将不断加快,此前利率市场化放缓的论调也将不期而散。

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带来金融体系生态改变

存款保险不同于一般商业保险,承保单位也不太可能在现有保险机构中产生。但如果存款保险公司在成立之后实行公司化运作,不排除将来部分有实力的保险机构成为存款保险公司股东的可能。这也许就是上周三收盘前夕保险股“闻风”猛涨的根源所在。当然,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还是当前仍然主导中国金融体系的银行。一种几乎成为共识的观点是,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无疑意味着利率市场化的提速,商业银行的息差有进一步收窄的压力。但我们认为,此时推出存款保险制度未必就利空银行股。这是因为,有些对冲因素可能会使我们评判银行股估值的传统逻辑发生变化。

一是,近期银行股票估值的重心已从“息差”转向“风险偏好”。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银行息差收窄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当前存款利率的上浮区间有望进一步扩大,并伴随着央行进一步的降息(这“一升一降”的组合恰恰是为了保持存款利率事实上的不变,从而维护商业银行核心存款的稳定)。

二是,明年资产证券化可能会打开一个较大缺口,这会为银行应对息差收窄提供缓冲。资产证券化可以提高资产周转率,这将减轻银行通过息差保护应对成本上行的压力。这实际上相当于“薄利多销”的概念,单笔贷款的息差收窄了,而贷款周转的速度却加快了。例如,次贷危机前的美国,贷款利率被压得很低,但迅速地“发起并出售(originateanddistribute)”模式,使得基础资产原始持有人(银行)的破产风险随之被稀释。银行可以更加肆无忌惮地加杠杆,其对息差收窄的敏感度也随之降低。而从最新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来看,明年我国资产证券化应该会有一个迅猛推进。这不仅有利率市场化加速背景下为银行赢得缓冲空间的考虑,也有以此更好地缓解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的用意。

三是,存款保险制度推出亦降低了民营银行的进入壁垒,改善了整个银行体系的生态。民营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的一个重要条件在于“风险自担”。这意味着民营银行在用资本承担风险之后,发起人还要对银行经营风险承担无限责任。这种制度安排虽然可以有效约束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但发起人承担的责任过大,无形中也增加了民营银行的进入壁垒。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由存款保险机构分摊银行经营风险,并在风险暴露时减少银行发起人的赔付责任,这无疑会提高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积极性。未来有存款保险制度的“护航”,民营银行的发展将会迎来一轮新的契机。换言之,存款保险制度相当于剔除了国有银行背后的隐性国家担保,转而使存款担保显性化、普适化和分层化,这对改善整个银行体系的生态大有裨益。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中性对冲色彩趋浓

那么,推出存款保险制度会对货币政策调控带来什么影响呢?理解这个问题仍需置于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之下。目前我国贷款利率已经放开,随着存款利率上浮区间的进一步扩大,央行的降息空间也有望进一步打开。日本和英国等发达国家存款保险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镜鉴。这些国家存款保险制度推出之时,适逢经济的下行周期,基准利率均出现了一定幅度的连续下调。这间接制约了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款利率的快速上行,减弱了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冲击。有鉴于此,预计在未来我国经济的下行周期中,央行很有可能再度祭出“降息+扩大存款利率上浮空间”的政策组合,从而收到“货币宽松+推进利率市场化”的一石二鸟之效。当然,为避免银行核心存款的流失,抑制负债成本的上行,促进银行提供更多更优惠的贷款,可能也需要央行采纳“一升(存款利率上浮空间)一降(存款基准利率)”的组合。

此外,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向央行缴纳的高额存款准备,事实上也承载着“隐性”存款保险的职能,而这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保费的职能是相互重叠的。因此,在存款保险制度提议实施后,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行通道也有望提前打开。再加上未来新增外汇占款回升乏力,基础货币仍然存在高额缺口,且明年将非银同业存款纳入存贷比考核后,为规避监管套利也需对其征缴存准,这些因素也决定了央行未来需要降准释放基础货币,维稳货币市场资金面。应该说,前者提供了中长期的愿景,后者则提供了更当下的关切,两者会共同促成目前居高不下的存款准备金率渐次下行。当然,一如央行所言,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中性对冲色彩趋浓,而全面宽松意蕴已弱。(作者单位:国信证券)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钟正生/文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 精华数据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