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电商监管力度亟待加强

前不久,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购物节如期而至。随着更多商家积极参与其中,各种看起来颇为诱人的促销活动也纷至沓来。各个购物平台,都呈现出一派买家忙着切换网页下单付款;卖家马不停蹄打包发货的“繁荣”景象。一

前不久,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购物节如期而至。随着更多商家积极参与其中,各种看起来颇为诱人的促销活动也纷至沓来。各个购物平台,都呈现出一派买家忙着切换网页下单付款;卖家马不停蹄打包发货的“繁荣”景象。

一些业内人士就表示,“双十一”已经名符其实地成为“中国式购物活动”,而如此之多的消费者和商家能同时感到快乐也算是一项商业奇观。

数据表明,2014年11月11日当天,天猫的总销售额高达57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7.7%。其中,交易金额达到100亿元仅用时38分28秒,比2013年提前5个多小时。另外,苏宁易购的开放平台仅用时18个小时,就已经创下了销售额同比增长735%的惊人业绩。加上其他购物平台,毫不夸张地说,今年购物节的盛况不仅又一次令各路商家赚得盆满钵满,也标志着“双十一”这块金字招牌具备了从未有过的影响力。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双十一”这类集中性质的促销活动始终存有其不可回避的缺陷。比方说,价格暗藏猫腻,表面上消费者很划算,实际上赚不到多少实惠。相比之下,有些店铺确实对已在销售的商品给予大幅降价,看似非常诱人,但这些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商家清理的残次品,质量风险较高。更有甚者,个别不法商铺干脆出售仿制品来以假乱真,只为节约成本。顾客不仅空欢喜一场,还要面临投诉、维权等售后问题,以至于无端花费大把时间和精力,可谓得不偿失。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2014年上半年,全国电子商务投诉多达5万余起,同比增长21%。

如果说,一些店铺在打折商品上做文章的现象已经有损“双十一”购物活动的声誉,那么各大平台之间互戳对方短板的行为则更是令人们对商家“福利顾客”的宗旨产生质疑。对此,很多业内专家就表示,今年多个电商完成上市,此次购物节市场份额的分食能力会影响到他们的市值,这就加剧了各路商家之间的竞争。不过,价格、质量、配送等问题是这些电商平台共同存在的短板,通过互相贬低对手来进行自我宣传不仅有损企业自身的公众形象,也有“五十步笑百步”之嫌。因此,在主流媒体上公开使用粗俗言语打压竞争者,无疑是极不可取的广告创意。正因如此,如何让“双十一”购物节回归良性竞争,进而真正实现“让利于民”,应成为相关部门与行业人士未来的工作重心之一。

具体来说,行业部门应及时加大监管力度。比方说,可以尝试派遣专人在“双十一”期间进驻各大商铺,严格对其打折商品进行价格、质量的双重监控。一经发现企业存有价格欺骗、出售假冒伪劣产品等情况,则及时给予其罚款、店铺降权等处罚,并且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同时,相关部门应尽快完善促销活动的规章制度。如,要求快递公司必须具有一定规模的仓库、一定数量的派送员方能承担“双十一”配送业务,从而保障配送的安全系数和速度。另外,各大媒体也应培养舆论监督的意识,杜绝为商家刊载贬低他人、言语粗俗的宣传广告,引导商家进行良性竞争。更重要的是,消费者要建立理性的消费观,不要盲目掏钱,而要尝试先比较,再下单,以求务实为先。凡此种种,或能令商家找回原有的服务意识。

2014“双十一”购物节已经落幕,但对于电商监管力度却正需加强。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赵宇辉/文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