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增长质量比速度重要

李克强总理近日在国务院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上指出,“外界总有种误解,觉得7.5%是个底线。但我早就说过,所谓7.5%左右,就是高一点、低一点都可以,关键在于就业有没有增加,收入有没有增长。”李克强总理说

李克强总理近日在国务院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上指出,“外界总有种误解,觉得7.5%是个底线。但我早就说过,所谓7.5%左右,就是高一点、低一点都可以,关键在于就业有没有增加,收入有没有增长。”

李克强总理说7.5%是个底线为误解,其中传递的信号值得关注。实际上,中国社科院昨日对经济形势的分析也暗合了这一观点。社科院指出,中国进入经济增速趋向潜在水平、物价涨幅趋于适度、新增就业趋于稳定、经济结构趋于优化的“新常态”。

投资挤水分增速下滑是正常现象

社科院10日在京发布中国经济形势最新预测结果显示,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7.3%左右,增速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并预测2015年经济增长还将继续下滑至7%。

社科院将这种经济减速称为“结构性减速”,认为中国经济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结构性减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复杂性和合理性。

“通常提到新常态落在经济增长率上,大家或明或暗地都会认为这是个坏事情,但我认为,这是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正常水平的可持续增长的基础,是好事情。”社科院副院长李扬说。李扬分析称,“从三驾马车来看,消费和外需都很稳定,现在唯一有调控空间的变量就是投资,但这一变量不宜过多使用。现在经济挤水分,挤掉的就是对落后生产力和过剩产能的投资,因此,经济增速下滑是正常现象。”

也正是基于投资增速下滑,尤其是占总投资四分之一的房地产投资的增速显著下滑,社科院此次对今年经济增速的最新判断较今年4月份下调了0.1个百分点,当时的预期为今年GDP增长7.4%。而提及明年经济继续放缓的原因时,投资放缓也是主因,预计明年投资增速将下滑至14.7%。在2013年之前的十年投资增速从未低于过20%。

方向和质量比速度更重要

不管是7.3%,还是7%的增速,在社科院看来都是“运行平稳,处于合理增长区间”。

今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为1000万,但至8月底这一目标已经几近完成。而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7%,远远高于7.4%的经济增速。

社科院表示,今年经济结构更为优化,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第三产业增速继续快于第二产业。其预计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7.1%,提前一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43%提升到2015年的47%”的“十二五”规划目标。

社科院将这种有质量的增长总结为“经济增速趋向潜在水平、物价涨幅趋于适度、新增就业趋于稳定、经济结构趋于优化的‘新常态’”。

“方向和质量比速度更重要”,东北财经大学经济计量分析与预测研究中心指出,在总量稳定的前提下,结构调整和结构优化应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目标。

用改革来释放政策刺激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市场对稳增长政策的预期不断增加,尤其9月份以来降息的呼声渐高。

对此,李扬强调,“我们非常赞同习总书记和克强总理提出的用改革的方式释放政策刺激。如果制度不改变,降息也不见得是好事情。”

今年以来,经济形势持续错综复杂,但政府保持定力,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货币没有松也没有紧,但同时也采取了一些微调。在定向调控上,正如李克强总理强调的主要“用改革来刺激,释放更多市场红利,尤其是要瞄准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小微企业、‘三农’和服务业发展。”

对于未来政策,李克强总理强调,“我们政策的工具箱储备还很充足,远没有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程度。”他指出,“今后还要‘不畏浮云遮望眼’,继续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实现发展向中高端迈进。”

而社科院提及政策建议时也表示,“新常态”下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重在定向宽松,主动有效预调。比如,创新信贷政策工具,实施定向宽松的结构性信贷政策;主动有效预调货币政策,促进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今年以来,央行创新性地使用了再贷款、抵押补充贷款(PSL)和定向降准等结构性工具,着力引导社会各类资金用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但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领域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社科院认为,应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当前特别要大力促进资本市场发展,加大直接融资,加速股权和债券融资的市场化制度改革。

摘自《上海证券报》,作者梁敏,10月13日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