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巴西滞胀当前紧急释放200亿美元流动性

在通胀率不断逼近巴西央行[微博]的目标上限时,巴西今年的经济预期却不足1%,在抑制通胀与避免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中,巴西央行迫切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7月25日,巴西央行宣布了一系列“非利率工具”刺激措施

在通胀率不断逼近巴西央行[微博]的目标上限时,巴西今年的经济预期却不足1%,在抑制通胀与避免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中,巴西央行迫切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7月25日,巴西央行宣布了一系列“非利率工具”刺激措施,包括释放银行储备金,调整部分贷款风险计算规则等,为银行系统释放了202亿美元的流动性以应对经济上出现的“滞胀”现象。

业内人士表示,巴西央行此举或为迎接10月份即将到来的总统大选,如果当前的经济状况得不到改变,显然会危及现任总统迪尔玛·罗塞夫(Dilma Rousseff)的连任。

新政遭质疑

巴西正经历严重的“滞胀”现象,即在经济生活中,通货膨胀与经济低速增长交织并存的状态。一方面,经济增长缓慢或停滞,并由此引起失业率上升;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加剧,物价持续上升。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货币政策基本已无用武之地,因此,巴西央行推出一系列“非利率工具”刺激措施,希望以此改善流动性在经济中的分配。

根据最新规定,巴西银行业可以使用最多一半的存款准备金用以提高信贷业务或购买合规金融机构的贷款组合产品。此外,巴西央行还通过调整对金融机构开展零售信贷业务的最低资本要求,将上述合格金融机构的数量由58家扩大至134家。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巴西央行这一系列举措,标志其已退出自2010年开始实施的“宏观审慎”措施。

2010年,为了抑制该国出现的信贷过热问题,巴西央行决定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以控制信贷规模,回收部分流动性。

“宏观审慎”措施实施后,由于信贷规模减少,银行贷款门槛相应提高,通胀压力得到缓解,巴西经济出现高速增长,经济增长率达到7.5%,实现了20多年来最高水平。

但好景不长,苛刻的赋税制度、匮乏的基础设施以及繁杂的法制法规,种种因素让巴西腾飞的经济走到了尽头。经济每况愈下,今年的预期经济增速仅有0.97%。

为了抑制经济出现衰退,巴西央行决定释放更多的流动性,这一举措无疑受到银行业的欢迎。

巴西资产最大的私人银行——伊塔乌联合银行(Itaú-Unibanco)首席执行官罗伯托·塞图贝(Roberto Setubal)表示,央行新规将在那些流动性曾被限制的金融市场为刺激信贷创造条件。

但是,有经济学家指出,巴西央行新推出的一系列刺激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巴西当前经济上面临的问题。

“巴西的问题并不是资金或信贷供应的不足,因为巴西国有银行本来也能提供充足的资金和信贷。巴西的问题在于缺乏商业信心导致的信贷需求低迷。”野村证券(Nomura Securities)经济学家托尼·沃尔本(Tony Volpon)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高盛经济学家阿尔贝托·拉莫斯(Alberto Ramos)发出警告称,新措施不仅会危及巴西央行货币政策,还会威胁其“持续降低通胀直至4.5%”的目标。

已无加息空间

造成巴西经济出现“滞胀”的另一原因,即为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率。

在7月17日召开的货币政策会议上,巴西央行行长托比尼(Alexandre Tombini)宣布将基准Selic利率维持于11%不变。巴西央行已经连续两次维持基准利率不变,即使通胀率突破目标上限,巴西经济增长减速令该央行已没有加息空间。

此前,截至今年4月份,巴西央行在一年内连续九次调高基准利率,累计加息375个基点。自5月份货币政策会议后,利率维持在11%,这也是近两年来的最高利率水平。

有分析师指出,巴西央行未恢复紧缩政策,目的在于避免已经表现疲弱的经济进一步遭受冲击。

当前巴西央行的通胀目标为4.5%,能忍受的最大通胀范围为4.5%±2%,自2010年以来,巴西国内通胀率一直高于通胀目标。最新数据表明,巴西通胀率已经达到6.51%。

巴西央行在6月时,将2014年通胀率预期由之前的6.1%上调至6.4%,同时将本年度GDP增长预期从之前的2%下修至1.6%。

有经济学家指出,公共开支导致了巴西通胀率居高不下,但这一说法遭到了巴西财政部长蒙迪嘉(Guido Mantega)的否定。他认为,美国退出量化宽松(QE)政策以及国内严重的干旱是导致通胀高企的罪魁祸首。

蒙迪嘉指出:“从当前的条件看,巴西央行已经没有降低通胀目标的空间了。私营银行具备增加放贷的条件,但是在高利率环境下,它们更愿意把钱投在其他地方而不是发放高风险的消费和商业贷款。”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薛皎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