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中国淮安: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实践与探索

东方水城 ·中国淮安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实践与探索 ——以生态新城为例(比利时布鲁塞尔)序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自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以后,在世界各国已形成共识

东方水城 ·中国淮安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实践与探索 ——以生态新城为例(比利时布鲁塞尔)

序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自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以后,在世界各国已形成共识。进入21世纪,全球人口与资源、经济与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必然的选择,生态城市、绿色经济的概念也不断深入人心。作为新兴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积极借鉴欧洲成熟的经验,在城市发展中不断创新,以淮安生态新城、天津生态城、无锡新城、昆山花桥新城等为典型代表,从不同方面探索实践了低碳生态规划理念,并取得了可贵的经验和成果。

一、因水而生——中国淮安(东方水城)的产生和演变

淮安地处中国长江三角洲的北部,位于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上,市域面积1.0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40万人。淮安是一座独具魅力的历史古城,淮安城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制史,公元七世纪以来一直是中国东部的重要都市之一,享有“壮丽东南第一州”的美誉。淮安是一座名人辈出的文化名城,是中国开国总理周恩来的故乡,是世界冷兵器时代大军事家韩信的家乡,在京剧、中医、古典小说等中国各个传统文化领域都涌现出很多名人杰作。淮安是一座资源富集的工业新城,境内平原广袤,粮丰林茂,是中国四大名菜之一淮汤菜的发源地;优质凹凸棒石探明储量占全球的50%,岩盐储量1300亿吨;初步形成了以特钢、IT、节能环保等千亿元主导产业为支撑的工业体系。

在淮安两千多年城市发展脉络中,水占有特别突出的位置,淮安境内京杭大运河、淮河、古黄河等九河穿城而过,洪泽湖、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等四湖镶嵌其间,水域面积占市域面积的四分之一,被誉为“一块漂浮在水面上的土地”。史前时期,淮安人择水而居。淮安境内有中国第三大河流——淮河,中国最大的“悬湖”——洪泽湖,以包容南北、兼收并蓄而著称的淮河文化,以治水兴水、“东方庞贝——泗洲城”而闻名的洪泽湖文化,是淮安生命之源、文化之根。早在5万年前和7000年前,在淮河岸边便有先人临水而居,创造了灿烂的下草湾文化和青莲岗文化。中世纪末,淮安市因水而兴。全长1794公里、世界最长的运河-京杭大运河从淮安穿城而过。千里运河与万里长城一样,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伟大奇迹,也是纵贯中国南北的水运水利大动脉,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功能和调水作用。淮安地处京杭大运河的中心,在中世纪是中国九省交通的中转站,淮安城因此而兴盛,成为中国的水运、漕运和盐运的中心和枢纽,明清时代成为运河上的四大都市之一。近代以来,淮安城依水而建。淮安是平原水乡,境内河网密布,市区大运河、古运河、古淮河、盐河“四河穿城”,二河、入海水道“两水绕城”的特点,淮安城市布局以河为界,城随水展,水随城绕,发展形成了淮安古城、淮安主城两大核心、九大组团的城市框架结构,目前建成区面积15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30万人,成为江淮平原上唯一的特大城市,辐射服务人口达2000万人。

二、东方水城——淮安低碳生态规划与实践

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淮安主城区的承载能力已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同时,淮安城市传统双核心的发展结构,也带来了城市布局分散、城市功能不强、整体开发不足等问题,这就需要突破主城区发展瓶颈,开辟新的成长空间,有机疏导城市布局,整合融合城市功能,减少碳排放量,实现生态发展。2008年9月,结合淮安现状和总体规划要求,我们在古城与主城“双核心”之间、城市几何中心,提出了一个特大城市的主体功能区——淮安生态新城战略规划。淮安生态新城总规划面积29.8平方公里,规划人口30万人。根据紧缩城市的发展理念,遵循“城水相依、组团相间、生态相联、文脉相连”的城市形态,我们组织了国际招标,从城市空间布局、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建筑等层面落实了低碳生态理念,创造性开展了能源、地下空间、水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建筑设计导则等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构建了淮安生态新城的低碳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共包括3大项、10个分项、34个小项指标。其中9项指标达到、20项优于国内同类示范项目建设指标,5项指标为国内首次提出。经过四年多的努力,目前新城已经完成17条道路和桥梁施工任务,完成森林公园、道路绿化面积4800亩,总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的一大批公共项目已拔地而起,生态新城已经初具规模。

1、打造绿水生态,落实碳氧平衡。在生态布局上,生态新城利用自身水网交错的自然优势,以“绿量适宜、布局合理、功能高效”为原则,尊重自然生态环境,保留重要的生态廊道,营造生态主导、水绿交融的城市滨水景观。按照生态绿廊、城市公园、社区公园、街头绿地的等级结构建立层次有序、连续成网的开放绿地空间,形成了“一廊两轴、三心多点”的生态空间格局。在绿地建设上,以实现碳氧平衡为理想状态,保障新城绿地总量,通过多种保护、修复和补偿措施,提高绿化景观的碳汇水平,合理配置绿地中的乔灌草复层结构,鼓励垂直绿化、屋顶绿化,提高绿地的生态效能。严格保护京杭运河与里运河之间的生态廊道,加强滨河绿地控制,受保护面积不小于新城总用地面积的17%。目前绿地面积达150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51%。到2020年末,生态新城绿化覆盖率达51%,按照新城人均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1.15吨计算,新城每年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与绿地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基本持平,可以实现碳氧平衡的理想状态。在建筑管理上,规划强制要求居住区绿地率,多层建筑不低于35%,高层建筑不低于40%;公共设施用地内绿地率不低于20%;绿色建筑推广实施立体绿化,屋顶绿化住宅建筑(可上人屋面)不低于30%,新建公共建筑(可上人屋面)不低于50%,已建公共建筑(可上人屋面)不低于30%。

2、混合用地布局,实现紧凑开发。一是强调土地的高效混合使用,把居住、商业、文化、娱乐、办公、休闲、旅游等功能有机组织在一起,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功能混合,促进职住平衡、学居平衡,减少交通压力,促进公共交往。二是提倡邻里中心的建设模式,每个区域设置一个区域中心,集文化、娱乐、便民与商业服务网点为一体,科学布局和配套社区服务、社会福利、医疗卫生、商业金融、邮电、教育、社区公园等设施,使各居住组团均能享受到便利的社区服务,节省了用地和资金投入。比如,围绕淮阴中学新城校区周边混合布局商业休闲、文化娱乐、会议会展等功能,增加街区活力,减少各功能区间的活动距离,促进了交通减量。三是鼓励以楼宇经济提升城市功能,通过开发、出租楼宇适量引进金融业、广告策划、网络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咨询中介等各类企业和公司,通过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功能复合利用,形成业态丰富、结构清晰、功能完善的城市高效开发区域。

3、围绕绿色低碳,强化集约发展。一是建设节约。生态新城以“减量、循环、增效”为出发点,以“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为目标,从项目选址、规划、设计到工程施工等各个阶段,从现场管理、材料选样、施工技术、后期运营各个环节,严格落实循环利用、新能源和节能低碳要求。二是交通集约。加强核心组团与其它组团间的集约化交通网络建设,构建“三横三纵”对外通道和枚皋路、翔宇大道快速公交系统,全面推进低碳示范交通建设。三是科技创新。广泛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所有公共建筑按照二星级绿色建筑标准、住宅建筑按照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大量运用了中空玻璃、外墙保温、遮阳板、太阳能热水、风能发电、地源热泵、光伏发电、雨水回用、屋顶绿化、光导管、冰蓄冷等先进的低碳节能技术,在森林公园、景观水系的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面采用无动力活水技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四馆为例,仅地源热泵系统的投入使用,年可减少CO2排放量4.4万立方米,总节能15514万大卡。三、人水和谐——淮安生态新城探索与思考生态新城是淮安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板块。未来几年,我们将围绕国家级绿色建筑示范创建区建设要求,继续加强与国际国内之间的合作,全面落实生态低碳示范推进工作,尽快完成项目运营阶段标识评价工作。

(一)实施计划

一是加快绿色廊道的生态修复。以“两河”为轴,加强绿廊生态建设,维持生态新城总体绿量高水准。按照国家4A级景区要求,开工建设山阳湖景区1500亩公园和沈湖600亩公园,森林公园进一步改造提升;打造大运河、里运河两侧生态廊道和电视塔周围沿柴米河生态走廊;开工新城河道整治和河道两侧绿化提升;完成已建道路两侧公共绿化带建设。

二是推进新城空间的复合开发。以快速交通为纽带,全面推进新城地上地下空间复合开发,利用公共建筑,结合建设公交站点和规划轨道站点,打造地下公共空间,实现土地高效利用,扩大城市容量,快速疏导交通流量。同时,加快新城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的开发建设,重点打造核心区商务金融办公集中区、体育中心南侧设计业总部、动漫产业基地、淮扬菜文化产业基地、金融业总部经济区等。

三是加强绿色施工的标化管理。推进绿色施工管理工作,积极贯彻住宅全装修要求,确保示范区内住宅全装修比例不低于30%;加强对固体废物的环境监督管理,推进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2013年底前实现已建成项目节能照明普及率达100%的目标。在山阳湖景区按照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建造低碳展示馆,展示淮安市低碳创建模式以及先进的低碳生态科技,体验低碳生活,宣传低碳理念。

(二)后期评估

生态低碳城市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性、系统性的研究课题,目前淮安在这方面仍处于探索实践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做好后期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建筑运营等综合效益评估,确保淮安生态新城建设始终不偏离可持续发展的轨道。重点做好三方面:

一是做好生态新城低碳城市建设指标的评估。围绕低碳城市建设指标体系34个项指标,逐项进行评估,重点观察地下空间建筑密度、施工节能和节水比例、综合径流系数减量比例、生活垃圾处理系统、温室气体减排率等指标,与世界各国城市相比,是否处于领先水平。通过指标评估,研究规划建设中还需要改进哪些工作。

二是做好城市整体功能提升发展的影响评估。通过万元GDP能耗、大气湿度、空气悬浮物、噪声分贝等指标,评估生态新城对于淮安整体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城市交通、商贸服务等功能和环境改善的影响,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等。评估生态新城对周边片区的发展带动能力是否增强,淮安在区域发展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是否得到同步提升。

三是做好不同区域水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估。在准确全面的数据分析和水环境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对生态新城给城市地表、地下水环境带来影响进行计算、预测、分析和论证,细化各个功能区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在此基础上提出全区域水环境质量保障的控制和防治措施。(根据分管市长在欧盟—中国市长论坛主题发言整理)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