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全球大闹“技工荒”

国际权威人力资源调查机构调查发现,技术工人在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韩国、日本以及中国等国家都比较紧缺。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的短缺,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化的现象。人们对“技术移民”、“投资移民”并不

国际权威人力资源调查机构调查发现,技术工人在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韩国、日本以及中国等国家都比较紧缺。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的短缺,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化的现象。

人们对“技术移民”、“投资移民”并不陌生,而“技工移民”似乎极少耳闻。近日,韩国政府推出了旨在吸引外籍“技工移民”的举措:从今年开始,对具备一定条件的外籍熟练技工给予永久居住权,以解决中小企业熟练工人紧缺问题。韩国并非移民国家,出台此规定,足见技术工人之紧缺。据韩国中小企业厅公布的数字,目前韩国缺少熟练技术工人近5万人。

技工紧缺已成趋势

技术工人的严重不足不仅困扰着韩国,也困扰着其它许多国家。提起“德国制造”,人们总会想起优秀的德国技术工人。然而,德国劳工部的最新数据显示,德国已面临严重技工短缺。上世纪60年代,德国技工在所有工人中的比例超过45%,可到了90年代就下降到15%,现在只有近10%。“德国制造”的美名很可能因此受损。而德国的“技工荒”现状只是整个欧洲的缩影。欧洲劳工联合会的一项报告显示,德国短缺技工达36%,法国为40%,英国34%。即使是状况较好的爱尔兰,也短缺17%。

13亿人口、7.l亿劳动力人口——这是中国二十年高速工业化进程中赢得制造大国声名的人力基础,而对于高级技术工人培育的长期忽视,却让这个制造大国面临着很多现实的难堪: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数据,中国企业平均产品合格率均为70%,不良产品造成的损失每年近2000亿元;中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发达国家的这一数字是60%-80%。在全球四十七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中,中国合格工程师、信息技术熟练工人和熟练劳动力的易获得性,分别排在倒数第一名、第二名和第四名。

与欧洲一样,过去五十年来,美国制造业工人在所有工人中的比例也一直呈下降趋势,尤其是过去十年,自动化和外包业导致美国数百万制造业职位消失。

据报道,从1983年以来,美国高级技工的就业岗位增加了120万个,增幅为37%,但是合格的技工却不那么容易找。那些经过特殊培训、掌握工作所特需的数学、计算机和机械技能的高级技工,在美国职场炙手可热。在英特尔这样的大公司,他们可以拿到5万至8万美元的年薪,比许多本科毕业的新员工起薪都要高。即使是那些为了减少开支不得不裁员的公司,也不会裁掉关键岗位的技术工人。波音公司就曾发布消息称,由于美国经济衰退,公司要大量裁员,但技术工人仍然十分短缺,他们还努力在海外寻找拥有此类技术的雇员。

在加拿大,由于目前人口呈负增长趋势,当地技术工人的数量也在减少,未来二十年中至少缺乏300万技术工人。

青年人不愿当工人

之所以造成如此状况,其主要原因在于主客观两方面。客观上看,有些国家不太重视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够,职业教育质量不高。主观上看,则在于许多青年人不愿当工人。

德国曾以拥有大量优秀的技术工人而自豪。技术工人也的确为德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今天,德国的许多年轻人也不愿做技术工人,而只愿做“白领”,许多工种只能雇用其它国家的工人来做。德国青少年研究所的调查显示,现在只有34%的人愿意从事蓝领工作,而十年前这一比例高达83%。虽然目前德国技工的收入很高,平均年薪可达3.9万美元,但和白领的6.5万美元年薪相比,他们仍是低薪阶层。

在美国,技工尽管是“稀缺资源”,但技术工人在美国仍然被人们归为“蓝领”,不是年轻人择业的首选。人们都想做公司高管,父母也不愿孩子做技工。

在日本,由于日本老龄化程度加剧,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比别的发达国家更严重一些。日本的年轻人宁可在家成为“啃老族”,也不愿意从事这种要求技术、劳动强度又大的工作。据《静冈新闻》报道,静冈县聚集了日本大部分重要产业,如汽车、家电等,因此需要很多中小企业来支撑,而大部分熟练技工也都聚集在这些中小企业之中。

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此外,科技进步也是技工短缺的重要原因之一。科技创新导致技术工人结构性短缺。以前德国生产的机械,技工靠纯技术就可以操作,如今需要计算机等多方面技能,仅机械行业重组和革新就导致每年大约3%的就业岗位流失。同时由于日益紧密的全球化,使得德国制造业大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接受过高新技术培训的技工也到中国、印度等国家淘金,他们在这些新兴国家可以赚到双倍的薪水。

技术工人是整个社会发展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果最基础的生产工作和服务工作运转不畅,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如今加强职业教育,培养更多技工人才的问题已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一些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同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以吸引更多人关注技工岗位,以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车轮匀速运行。

(《环球视野》摘自2008年8月6日香港《大公报》)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寒江雪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