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巴西近十年来治理通货膨胀的做法与启迪

内容提要 巴西在六、七十年代曾经创造过举世瞩目的“巴西经济奇迹”,然而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巴西经济一直被过度的通货膨胀所困扰,宏观经济环境不断恶化。为此,政府不断出台各种反通胀计划,但大都失败了。本文简

内容提要 巴西在六、七十年代曾经创造过举世瞩目的“巴西经济奇迹”,然而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巴西经济一直被过度的通货膨胀所困扰,宏观经济环境不断恶化。为此,政府不断出台各种反通胀计划,但大都失败了。本文简单地介绍与评价了巴西近十年来治理通货膨胀的做法,并进一步从中得出若干对我国有用的启示。

作者简介 富博,上海财经大学世界经济系。

“如果说六、七十年代是巴西创造经济奇迹的年代,那么八十年代则是巴西与通货膨胀痛苦斗争的时期。”〔1〕作为拉丁美洲最大国家的巴西多年来一直是拉美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自1946—1980年,巴西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2.5%,其中在1968—1973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高达11%,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巴西奇迹”。巴西《视野》杂志曾评价巴西是本世纪除日本以外,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70年代以前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未引起国内剧烈的通货膨胀,巴西的年通货膨胀率几十年来基本上控制在10%以内。1973—1974年的石油危机给巴西经济发展注入了不稳定的因素,巴西的通货膨胀率开始出现了连续上升的趋势:1970年,4.594克巴西克鲁塞罗兑换1美元,1975年,这一比例上升到了8.127克克鲁赛罗兑换1美元,到了1980年,更高达52.714克克鲁赛罗兑换1美元。进入80年代以后, 巴西的通货膨胀率就象脱缰的野马,几乎每年都在3位数以上,甚至高达四位数:1980—1985年的年均通胀率为343%,1986—1989年的年均通胀率为585.9%;同时,经济增长率却不断下降,整个80年代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仅为2.2%,其中有5年出现了负增长,这是巴西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90年代以来,拉美绝大多数国家经济开始复苏,出现了通货膨胀回答,经济连续增长的势头。然而,巴西的情况却与此相反,1990年巴西的年通胀率为2937.8%。1991年有所缓和为440.8%,1992年和1993年又暴涨,分别为1008.7%和2567.5%。巴西连年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严重破坏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极大地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已经成为阻碍巴西经济发展的顽石。在整个80年代,巴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9.5%,综合国力被西班牙超出而退居其后。“成千上万的人们所目睹的是经济下降和衰退,而不是增长和发展。”〔2〕“80年代成了巴西‘失去十年’的时代,巴西的经济正在缓慢而痛苦的非洲化。”〔3〕

自从1985年3月15日巴西文人政府上台,十年来,巴西政府为了治理宏观经济环境,降低通货膨胀,不断抛出经济计划,到1994年止,相继出台的反通货膨胀计划有:克鲁扎多计划,克鲁扎多计划Ⅱ、布雷赛尔计划、夏季计划、科洛尔计划、科洛尔计划Ⅱ和雷亚尔计划。这些计划中最具影响的是克鲁扎多计划(1986)、科洛尔计划(1990)和雷亚尔计划(1994),代表着巴西反通货膨胀斗争的三个阶段。

1986年初,当时巴西的年通胀率已达400%,刚刚上台的萨尔内第一届文人政府决心放弃传统的以限制需求为主的所谓“正统”的反通胀手段,而采用以控制物价和工资,打破通货膨胀惯性的“非正统”手段,并于2月28日宣布实施克鲁扎多计划。 该计划认为以简单的国家财政平衡,控制货币增长和通货贬值措施对于一个存在大量外在资源转移的经济来讲,并不是充分的稳定手段,而必须贯彻包括货币改革,工资与价格控制、汇率制度改革在内的新政策组合。其具体方案主要包括:改革币制,废除已经严重贬值的“克罗赛罗”,代之以发行新货币克罗扎多;冻结物价与工资,将全国的商品和劳务价格自计划宣布之日起冻结一年;废除原先按国内外通胀的差额指数确定汇率的机制,转而采用对美元的固定汇率;在一年内取消除储蓄以外的金融票据的指数化。克鲁扎多计划从1986年2月开始实施,当时巴西的月通胀率为22.4%,在计划实施以后的十个月内,巴西的通货膨胀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可惜好景不长,年底通胀率开始再次上升,并于1987年5月达到27.7%。(月通胀率),高于计划实施前的水平,并继续攀升,名噪一时的克鲁扎多计划事实上已经失败。

克鲁扎多计划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在于两点:一方面,该计划着眼于长时期的冻结物价,以工资与物价的冻结作为控制通货膨胀的主要手段,这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只能作为应付过度通胀的短期措施,长期实行不利于资源的配置和生产的恢复,因此,克罗扎多计划从理论上讲是错误的;另一方面,政府在实施计划时只是把眼睛盯在通货膨胀的降低上,而没有制定相应的工业政策,引导资金的生产性投资,其结果是一旦冻结物价工资的效力枯竭,资金便再次流向投机性的部门,从而引发再一次的通货膨胀。

克罗扎多计划失败以后,巴西政府在1987年7月和1989年1月又分别实施了布雷赛尔计划和夏季计划,它们基本上是对克罗扎多计划的补充和严密,并没有什么新措施,其效果也只是短暂的。1990年3月16日,巴西新总统科洛尔上台,并于当天宣布实行雄心勃勃的科洛尔计划,这标志着进入90年代,巴西与通货膨胀斗争的开始。科洛尔计划的目的在于降低过度的经济通胀率,纠正巴西不断扭曲的货币机制。它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措施:货币改革,财政政策、短期工资与价格冻结、贸易自由化与国有企业私有化。货币改革是科洛尔计划最为关键的一步,其目的是通过减少经济中的流动性来控制通货膨胀:发行新货币克鲁赞欧取代克罗扎多,并将大约70%流通中的准货币在未来的18个月内冻结在银行帐户中,以减少流通中的通货。财政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国家公共赤字,争取从1989年的占GDP8%减少为1990年的占GDP2%左右,其具体方法是增加税收收入(4%),减少政府及公共开支(3.5%)以及国有企业私有化而获得的国有资产销售收入(2.5%)。 在冻结工资与物价方面,与克鲁扎多计划不同的是,科洛尔计划只是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1个月)实施该项措施,以取得其正面效果,避免实施时间过长所带来的负效应。在对外贸易和投资规划方面,和其严格的金融政策炯然不同的是,科洛尔计划实行了较为宽松的政策,引入了浮动汇率制,削减了出口财政补贴,降低了进口关税和数量限制等非关税壁垒。科洛尔计划认为投资的复苏将取决于私营部门对经济的预期,因此主张减少国有企业和政府对于经济的介入,颁布了广泛地实施国有企业私有化进程的条例。

科洛尔计划最初的结果是非常可喜的,月通胀率从1990年3月的81.3%下降到4月到10月间的平均10%左右的水平。可是在10月份, 通胀率再次上升。到1991年的10月,又重新回到月通胀率20%的水平,不久,联邦政府财政部长辞职,巴西又一个反通胀计划宣告破产。与克鲁扎多计划相比,科洛尔计划的措施更加深入到导致通货膨胀的根源,它是通过政府直接介入金融流通体系作为降低通货膨胀的主要工具,作为克鲁扎多计划关键的价格工资冻结以及消除指数等手段,在科洛尔计划中只是作为附属工具(价格工资冻结)或根本未予实行(消除指数)。科洛尔计划的另一个特点是运用了一系列自由化政策,注重经济增长与反通胀的长期目标,而不仅只是短期效果。但是,科洛尔计划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依靠经济的自由化与私有化,以私营企业的自我调节机制克服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而缺乏政府在经济成长及生产部门投资方面作用的考虑,这在巴西显然是不现实的,也就避免不了科洛尔计划失败的命运。尽管如此,科洛尔计划代表了巴西政府根治通货膨胀的又一次勇敢的尝试,它在政策目标及工具方面进行了大胆的革新,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使人们看到了巴西经济长期稳定的可能性。

随着巴西反通胀计划的屡屡受挫,巴西的政局也不断更替,1993年12月7日,佛朗哥政府的新任财政部长卡多佐又主持制订了一个新的反通胀计划,称为雷亚尔计划。该计划是巴西近年来反通胀的最新努力,也是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一次,正是凭借着雷亚尔计划,卡多佐在巴西1994年10月3日的大选取得成功,并于1995年1月1日就任巴西新总统。卡多佐认为巴西通货膨胀的症结在于公共部门的失控,因此雷亚尔计划首先从减少公共部门的财政入手,设立了一项紧急社会救济基金,用于社会各部门的支出,避免造成预算外支出;其次是稳定货币,为避免货币的一再贬值,采用了新经济指数——实际价值单位(URV),以此作为货币价值的参照指数,以人为的方式用它对国民经济进行货币调整,将其作为工资、物价服务费用变化的依据。经分步过渡,最终将实际价值单位变为正式货币——雷亚尔。

雷亚尔计划作为反通胀的一个完整体系,其成败的关键在于货币发行量能否得到严格的控制,为此政府专门设立了新的国家货币局,建立货币与信贷委员会,并采取了一整套严格控制货币流量的措施。另外,雷亚尔计划彻底放弃了以往以冻结物价作为抑制通胀的主要手段,而转向削减政府开支,减少财政赤字,防止固定资产投资过猛,通过逐步进展,层层推进的策略,追求控制通胀的长期目标。巴西一些学者认为,雷亚尔计划是巴西类似计划中最好的一个。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说,这是他看到在这方面最合理的一项计划。雷亚尔计划实行以后,巴西经济呈现良好的势头;通货膨胀得到遏制并明显下降,由1994年6月的50.75%降至9月的不足1%,为70年来的最低点;生产者与消费者喜形于色,圣保罗证券交易所的交易额大幅增加,雷亚尔计划已初见成效。尽管如此,雷亚尔计划能否最终达到稳定物价的目的,尚不能定论。目前,卡多佐政府正努力推出深层次举措:包括进一步清理政府帐目,消除财政赤字;改革税收和财政制度,增加投资能力;加强农业投入,支持小生产者;加快私有化进程,改变国家对能源和通讯部门的垄断;进一步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等。政府上下一致,决心使雷亚尔计划获得成功,结束巴西政府反通胀计划常订常败,屡不奏效的尴尬局面。

从80年代中期至今的十年间,整个巴西经济的中心问题就是反通货膨胀,巴西政府先后实施的反通胀计划将近十个,除了1994年实行的雷亚尔计划尚在执行中外,其他计划都相继夭折了。巴西十年来在治理通胀方面的经验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与启示:

首先,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的起飞与持续增长,必须保持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放弃“用温和的通货膨胀支持经济增长”的幻想,一旦出现通货膨胀,应及时治理,决不可姑息放任。巴西在60、70年代曾一度出现两位数,甚至三位数的通货膨胀率,当时巴西政府不但未予及时治理,反而将其作为支持经济发展的一种融资手段。政府当时普遍持有的观点是:通货膨胀所导致的货币贬值会使公众的实际购买力和消费水平下降,从而无形之中将公众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其实质是以通货膨胀的隐蔽形式向人民征收的一笔税收,即“通货膨胀税”,通过通货膨胀来动员储蓄,增加资本积累。巴西多年来通货膨胀税基本上呈上升趋势,通货膨胀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1967年为1.85%,1978年为1.79%,1980年为3.04%,1987年为3.53%,1992年为2.45%,通货膨胀税的总额约为110亿美元左右。 温和的通货膨胀曾一度刺激了巴西经济的增长,出现了所谓的巴西奇迹,但好景不长,80年代,温和的通货膨胀演化为恶性通货膨胀,加上债务危机的爆发,巴西的宏观经济环境严重恶化,虽经政府近年来的多次医治,仍未奏效,导致了经济的停滞,甚至倒退。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在谈到巴西通货膨胀的经验教训时,指出“显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教训,即:一旦高通货膨胀持续几年,除非付出沉重的政治和经济代价,那就很难控制。最好能在它开始的时候就加以避免。通货膨胀只是一种无效率的征税。它能为那些难以削减开支或增加税收的政府产生近期收入,但成本会随之而来,并且随着货币需求减少,成本收益恶化。一旦高通货膨胀难以控制,除非反击措施非常迅速得力,否则就象我们研究的许多国家一样,通货膨胀是个不断冒出的难以遏制的‘气泡’”。

其次,治理通货膨胀应结合本国实际,抓住症结,标本兼治,注重短期与长期效果的综合考虑。巴西对于通货膨胀的治理,可分为几个阶段:在80年代文人政府上台以前,巴西主要奉行“结构主义”的通货膨胀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结构的失调是通货膨胀产生的根源,主张从根本上改变产生通货膨胀的不合理的旧经济结构,才能彻底消除通货膨胀。尽管该理论看到了巴西经济结构不合理对于通货膨胀的基本压力这一事实,但是它过分偏重于通过经济结构的长期改造来平抑通货膨胀,而没有提出反通胀的短期政策,事实上是对通货膨胀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第一届文人政府上台以后所实行的克鲁扎多计划放弃了“结构主义”,采纳了所谓“新结构主义”的理论政策,主张以“冲击”疗法来抑制通货膨胀,其核心是通过国家对市场的直接干预,控制价格制订过程,以冻结工资与价格作为医治通货膨胀的主要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结构主义”对短期政策的忽视,但却破坏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无法解决经济结构的失衡问题,因而反通胀的短期疗效明显,而中长期效果却不显著。进入90年代,科洛尔政府看到了“结构主义”与“新结构主义”各自反通胀政策的不足,进而提出了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既注重长期结构调整又注重短期对通胀抑制的新通胀疗法。遗憾的是,科洛尔计划再次落空,这次失败的原因在于它忽视了巴西通货膨胀的另一个根源:公共部门巨大的财政赤字。事实上多年来,巴西政府不切实际的,大大超过其储蓄能力的投资计划,一直是巴西过度通胀的一个深刻根源,但巴西政府要迅速实现经济大国的愿望一直使它不愿意控制投资规模。一直到1994年雷亚尔计划的提出,巴西政府才开始正视公共赤字是巴西过度通胀的一个根源,并采取了严格控制公共部门支出的措施,且取得了一定成效。综观巴西近年来治理通货膨胀做法的变化,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发展中国家治理通货膨胀,必须采取两手抓的政策,在短期内可采取紧缩性政策,如冻结物价,控制公共部门支出等,在长期内则应根据本国的国情,制订包括农业、工业、外贸,外资,经济一体化在内的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从根本上改变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消除产生通货膨胀的根源。

最后,稳定的政局与精干、廉洁的政府是制订正确的反通胀政策,防止过度通胀的保障。政局的混乱以及制订和执行经济决策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政治困难,是巴西近十年来通货膨胀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巴西军政府自70年代中期提出政治开放,还政于民的口号以来,巴西政局更迭频繁,“处在一种从半专制的经济向另一种更加开放和面向市场的经济的过渡,而且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之中,使政治制度处于空前的压力和混乱之中。”〔4〕新党不断成立,党派林立,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冲突反映在各党派对政府政策的认可或否定上,因利益不一致而导致的长时期辩论使本来合理的政策得不得及时执行,使本应长期执行的政策得不到长期执行,经济计划一再夭折,经济的不稳定在政策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并进一步加剧了经济政策的不连续性,加重了经济的混乱。另一方面,巴西政府历来存在着严重的腐败问题,近年来政府中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任人唯亲等丑闻不断被揭露:前总统科洛尔因涉嫌贪污,被弹劾下台,佛朗哥总统也因不适当地任用了自己的旧友和亲信,而遭到国会的不信任案。现总统卡多佐上台以后,表示要接受教训,提出“当选的是我,而不是我的家族”。努力联合各党派团体,力图建立一个廉政团结的政府。总之,稳定的政局,优秀廉洁的领导层,才能保证良好的社会环境与经济秩序,政府的各项政策才能得以较好地贯彻执行,有令必行,有禁必止,上下一致,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目标。

注释:

〔1〕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第1页。

〔2〕世界银行:《1989年世界发展报告》,第2页。

〔3〕巴西《视野》杂志,1993年7月期,第2页。

〔4〕巴西《圣何罗州报》,1992年12月期,第12页。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