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新中国第一个预算报告

开栏的话:新中国财政建立60年来,曾经见证过许多具有首创性的重要事件和政策。为此,本报开辟“新中国财政的第一次”栏目,选取不同时期的“第一次”,通过当事人的回顾和总结,再现新中国财政的辉煌印迹,望广大

开栏的话:新中国财政建立60年来,曾经见证过许多具有首创性的重要事件和政策。为此,本报开辟“新中国财政的第一次”栏目,选取不同时期的“第一次”,通过当事人的回顾和总结,再现新中国财政的辉煌印迹,望广大读者关注。

 

1949年12月2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新中国第一任财政部长薄一波做了《关于1950年度全国财政收支概算草案报告》,这份新中国的第一个预算报告得到了中央人民政府的批准。

财政部原部长、时任部预算司综合计划处处长的王丙乾回忆道,第一个预算报告的编制是在非常复杂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当时战争还未完全结束,军费开支仍是头等大事,接收旧中国军政公教人员达900多万,财政压力很大,国家经济又遭受严重破坏,通货不稳定,地方财政工作还没就绪,所以编好一个全国性预算很不容易,但又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当时预算编制有两个方针:保证战争胜利,逐步恢复生产;量出为入与量入为出兼顾,取之合理,用之得当。

为了促进预算的编制,1949年12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关于1949年财政决算及1950年财政预算编制的批示》,要求各级政府和中央直属企业部门对1949年的财政决算及1950年的财政预算按规定时间编制上报,并明确规定我国预算实行历年制。

与现在的预算报告相比,第一份预算报告比较简单,只是画出一个轮廓、一个基本框架,所以称作概算草案。概算的许多数字虽是估计的,但都是有根据的,是接近实际的,比较可靠。因为在编制前,时任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陈云曾赴天津考察,并根据天津的税收及各地人口的比例,推算了一下全国收支情况。

最后批准的财政概算中,主要收入包括:公粮收入1998400万斤,占总收入的41.4%;各项税收1878000万斤,占总收入的38.9%。主要支出包括:军事费支出2306930万斤,占总支出的38.8%;国营企业投资1420482万斤,占总支出的23.9%;文化教育卫生费支出243608万斤,占总支出的4.1%。以上收入总计5254260万斤,支出总计5949020万斤,收入总额仅合支出总额的81.3%,其余的18.7%则是赤字,即亏欠。

这份概算出来后,当时预算司的国民党政府留用人员看了很激动。他们说,国民党的预算是军队、警察和特务们的预算,预算中用于发展国家生产、国民教育和保健事业的支出一般只有2%-3%。在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的情况下,我们的经济建设和文教卫生支出就能超过这个比例,真是很了不起,这才是人民的预算。

可以看出,第一个财政预算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预算是以粮食为计算单位的,北方的小麦和南方的稻米都按物价指数折算,所有征收的粮食,均折合成现金支付。财政收入中,公粮收入规模超过了税收收入,公粮还分为细粮和粗粮。从区域看,由于当时新解放区工作缺乏基础,老区的负担依然无法减轻,老区占了农业总收入的20%以上。

为便于预算的贯彻执行,陈云和薄一波还就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支管理范围问题,提出四点原则性意见:一是税收中,除关税、盐税、货物税、工商税外,划归地方部分要规定任务,以收抵支,多则上解,不足则由中央补助。超出任务部分,地方可提成50%-70%。二是公粮收入,除经中央或大行政区批准的地方附加归地方支配外,另拨粮食作财政开支,用于各大城市的调剂,并作为今后回笼货币的一个主要手段。三是主力部队与地方部队给养暂由军区后勤部供给,向大行政区报销。四是大项目的投资,属于中央各部直接掌握的,由中央各部直接管理;大行政区掌握的,由大行政区管理。

由于是新中国第一个预算,从中央和地方,都积极努力执行,最后的执行结果大大超出了最初拟定的收支计划。其执行结果是:收入方面,全年收入完成预算数的178.53%,支出数完成128.46%。

第一个预算的胜利完成,为新中国预算管理制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1950年12月1日,政务院通过了《关于预决算制度、预算审核、投资的施工计划和货币管理的决定》,决定实行预算审核制度和决算制度。1951年8月,政务院又发布了《预算决算暂行条例》,规定了国家预算的组织体系,各级人民政府的预算权,各级预算的编制、审查、核定和执行的程序,决算的编报与审定程序等。至此,新中国预算制度初步建立起来。

自1951年起,预算编制开始以现金作为计算单位,这样,1950年的预算报告成为第一个恐怕也是最后一个以“斤”作为计算单位的预算报告。

(主要内容摘编自即将出版的《王丙乾:中国财政60年回顾与思考》)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