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内蒙古:荒漠化“逼”出沙产业

近年来,随着沙尘暴频繁光顾我国北方地区,作为北方沙源地的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就在此时,一个以开发沙区资源为主的沙产业在被视为“不毛之地”的内蒙古荒漠中悄然崛起。逼出来的

近年来,随着沙尘暴频繁光顾我国北方地区,作为北方沙源地的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就在此时,一个以开发沙区资源为主的沙产业在被视为“不毛之地”的内蒙古荒漠中悄然崛起。

逼出来的沙产业

内蒙古人对严重的荒漠化是再熟悉不过了,肆虐的风沙席卷过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黄沙填埋了河流湖泊,蚕食了碧野荒原,也夺走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农田、牧场、村庄,沙区人民几乎被逼到了绝路。

为了摆脱贫穷和继续生存,沙区人植树种草,防风造林,围堵荒沙,与荒漠化进行了年复一年的不懈斗争。在长期与风沙打交道中,他们发现荒漠内生长着许多沙生灌草,这些植物所以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正是历经大自然千百年选择的结果。发现给人们带来了启示:为什么不用沙生植物治沙呢?

达拉特旗树林召乡地处库布其沙漠边缘,这里黄沙漫漫,沙进人退,曾使许多人远迁他乡。树林召人从50年代开始植树造林,他们曾选择杨树治沙,后来因为杨树长天牛,又改种沙棘、山杏和麻黄草等沙生植物。树林召乡张铁营村地处沙区前沿,过去风大沙狂,植被稀疏。80年代初,村民赵金马两口子被风沙逼得再无退路,试试看,栽下了村里有史以来第一棵杏树苗。3年后,杏树开花了,挂果了,不但保住了家园,还卖了四五百元果钱。这件事对村民们触动很大,大家纷纷效仿栽植果树。现在全村95%的家庭房前屋后都种上了果树,张铁营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果树村,还被国家列入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

经过十几年的奋战,树林召人征服了荒漠,也战胜了贫穷。今天的树林召,85%的荒漠披上了绿装,耕地从5万亩拓展到16万亩,粮食亩产由200公斤提高到400公斤。沙区高产田、家庭小果园、小药材园不断涌现,规模不断扩大,节水管道、喷灌、滴灌、土壤保湿等新技术得到推广,沙地衬膜水稻、日本理想大根青萝卜、美国脱毒马铃薯、人工麻黄等经济作物也陆续引种成功,全乡人均收入由500元增加到3300元。村民们盖起了新房,过去搬走的村民又陆续搬了回来。人民群众的这种伟大创造,给了当地政府有益的启示:如果能把防沙治沙和经济开发结合起来,扩大沙生植物的种植面积,在恢复生态植被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产业化开发,就可以形成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沙产业。内蒙古各级政府不遗余力地对此进行引导和扶持,一些企业和科研单位也纷纷挺进荒漠,开发以沙生植物为原料的新产品。于是,有着可观前景的沙产业便应运而生了。

麻黄苁蓉效益好麻黄是内蒙古最早开发的沙产业。以野生为主的麻黄草是内蒙古主要沙地药用植物之一,在内蒙古分布广泛。地处毛乌素沙地的鄂托克前旗是麻黄草集中分布的产地,现有天然麻黄草20万亩。过去,当地牧民把这种沙地植物当成一种毒草,滥牧滥采,既破坏了资源优势,又引起了草场沙化。1995年,鄂托克前旗实施“麻黄战略”工程,对现有的麻黄草实行“围栏封育、禁止放牧、防蚀固土、隔年轮采”的人工抚育,使其不断得到更新复壮,同时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外商投资者和农牧民开展人工麻黄草基地建设,并成立了麻黄素厂,获得了麻黄素自营出口权,实现了产、供、加、销连动的产业化经营。

6年来,鄂托克前旗通过人工抚育后的天然麻黄草增产5000多吨,直接经济效益是放牧的四五倍。人工麻黄草基地达到5.6万亩。到2001年底,全旗人工麻黄产业实现产值4285万元,人均麻黄产值610元,人均麻黄纯收入410元。目前,麻黄产业已覆盖全旗9个苏木(乡)、镇,60多个村、嘎查,麻黄生产者已达到5580户,占全旗农牧户的60%,其中有2500多户农牧民通过抚育和种植麻黄草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在内蒙古沙区,还生长着一种特有的沙生植物苁蓉,它的寄生植物梭梭是沙漠地区最顽强的固沙植物。苁蓉也称肉苁蓉,素有“沙漠人参”的美誉。过去,苁蓉主要是个人采挖,其用途也仅限于入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苁蓉药用价值不断得到开发利用,逐渐被消费者认识和接受,苁蓉产品市场需求呈现求大于供的局面。

位于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是中国最大的苁蓉主产区,现有梭梭林630万亩,年产干苁蓉15万公斤,占全区的90%。为此,全盟抓住机遇组建了苁蓉集团公司,研制开发出苁蓉药酒和苁蓉养生液,产品一问世,立刻供不应求。去年,这个公司生产苁蓉药酒300吨、苁蓉养生液150吨,实现销售收入8000多万元,上交税金1203万元,成为地方财政的支柱。目前,阿拉善苁蓉集团公司已在全国数十个城市建立了产品销售网络,产品部分出口美国、日本、东南亚、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阿拉善盟的苁蓉开发,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距阿拉善盟千里之外的呼和浩特卷烟厂,在原料中加入少量苁蓉后,生产出的苁蓉烟不但销路好,而且身价倍增,每盒可卖到10元左右,超过了红塔山、云烟等名优品种的香烟。

麻黄和苁蓉的开发仅是内蒙古产业开发的一个缩影。如今,内蒙古在沙棘、沙柳、山杏、有毒灌草、天然胡萝卜素、风积沙、荒漠藻类、沙漠旅游等方面均已形成了产业化开发格局。

内蒙古十大沙产业

沙区蕴含的巨大产业效益,展现了沙产业开发的前景。根据市场需求,结合现有技术水平和沙区资源特点,“十五”期间,内蒙古将重点开发十大沙产业。

全区现有沙棘林240多万亩,年产鲜果1.8万吨。内蒙古凉城鸿茅集团、内蒙古飞龙饮料厂和内蒙古宇航人高新技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是目前规模较大的加工企业。内蒙古宇航人高新技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计划投资1.1亿元,用3年左右时间,建设西部沙棘综合开发利用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建成达产后,每年可生产1亿粒沙棘油胶囊,1610吨沙棘护肤化妆品、沙棘精制黄酮、黄酮保健食品和沙棘高档发冲剂,实现销售收入6.7亿元,利税2.3亿元。

内蒙古沙柳集中分布在库布齐沙漠一带,现有沙柳林65万多亩,每年可收获沙柳55万吨,有沙柳加工企业5家,总加工能力75万立方米,年消耗沙柳13万吨。除6.5万公顷沙柳未成林外,目前尚有34万吨未得到开发利用(沙柳在生长过程中每隔3至4年需平茬更新,不然就会枯死)。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瞅准这一机会,计划投资2.86亿元,用10年时间在库布齐沙漠建设300万亩沙柳基地,并配套建设年产50万吨沙柳箱板纸项目。项目建成后,可实现产值13亿元,利税3.4亿元。

内蒙古山杏资源主要分布在科尔沁沙地,现有山杏经济林面积622万亩,年产山杏核3700万公斤。以杏核为原料规模较大的加工企业有赤峰市宁城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和赤波饮料厂,两家企业已形成年产3万吨杏仁露生产能力。“十五”期间,赤峰市计划每年栽植改造山杏林100万亩,使全市山杏面积达到900万亩,山杏核产量达到9000万公斤。宁城集团和赤波饮料厂计划投资4557万元扩建杏仁饮料生产线,项目建成后可新增生产能力3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46亿元。

毛乌素和科尔沁沙地是内蒙古麻黄草的主产区,现有麻黄草面积550万亩,产量10.2万吨。规模较大的加工企业有鄂托克前旗麻黄素厂、赤峰制药厂和通辽市制药厂。去年,三家企业麻黄素产量达192吨。今后五年,三家企业计划投资2.8亿元,建设人工麻黄草基地5万亩,围封天然麻黄草200万亩,新增麻黄素生产规模385吨。

阿拉善苁蓉集团公司是内蒙古苁蓉产业化开发的龙头企业,该公司计划投资5733万元建设苁蓉产业化推进项目。项目达产后,可新增10万亩梭梭林基地,增产苁蓉酒和苁蓉养生液1500吨,新增产值1.2亿元,利税7100万元。

内蒙古西部地区有毒灌草分布面积大,生物有效成份高。金驼药业集团总公司拟投资1.2亿元,建设有毒灌草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建成后,可形成年产“杀线一号”植物农药1000吨和苦参碱·内脂水剂植物农药5000吨,实现销售收入3.4亿元,还可带动500万亩苦豆草种植。

阿拉善沙漠地带集中分布有200多平方公里的盐湖,为盐藻生长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内蒙古兰太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计划投资3344万元,对现有18万平方米盐藻养殖基地进行改造。项目建成后,可形成年产40.5吨天然胡萝卜素晶体、胡萝卜素水分散型干粉和盐藻干藻粉的生产规模,实现销售收入1150万元。

大连理工大学和内蒙古东信公司经过两年多的探索,成功地研制出以天然气为燃料、利用风积沙生产浮法微晶玻璃,这是用工业化治理荒漠化的一种新途径。内蒙古东信公司计划投资1.2亿元,在乌审旗建设年产50万平方米浮法微晶材料板生产线。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5亿元。该项目已列入2000年国家高技术产业化推进项目计划。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藻类研究室经过长期的沙漠实验,培养分离出可在沙漠生长的40多种藻类。内蒙古林科院已与该所签订了《关于荒漠地区特有藻类综合技术治沙与开发利用的协议书》,计划在达拉特旗分期建设1平方公里的实验区。

内蒙古沙漠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沙漠旅游业的比较优势。目前规模较大的响沙湾旅游区已经开发出乘驼大漠游、大漠观日出、沙漠跳伞、沙漠滑翔、沙漠滑板等旅游项目,去年又聘请中国旅游学院研究所专家完成了旅游区发展规划的编制并通过了论证。按照规划,拟建综合服务区、滑沙运动区、银肯敖包祭礼区、大库伦沙漠绿洲休闲区和库布齐草原观光区五大旅游功能区。预计到2005年可接待游客2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500万元。

沙产业理论在实践中

内蒙古沙产业的崛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全国政协、国家计委、国家林业局、国家轻工业局、国家开发银行等先后组织专家团实地考察,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中国造纸协会、中国林业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单位也积极参与内蒙古沙产业项目的论证、开发,使内蒙古沙产业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一个热点。

已90多岁高龄、抱病在床的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得知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沙柳产业化项目进展情况后,立即复信,高度评价了这一项目。他在信中说:“我认为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是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将林、草、沙三业结合起来,开创我国西北沙区21世纪的大农业!而且实现了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链,达到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

钱老是我国沙产业的倡导者,在1984年首次提出了“沙产业”的概念。他认为,我国沙漠和戈壁大约16亿亩,和农田面积一样大。沙漠戈壁并不是什么也不长,极干旱不长植物的只是少数,大部分还是有些降水,有植物生长,有的还长多年生植物。目前人们对沙漠和戈壁获取的只限于特产的药材,但也只采不种。沙漠和戈壁的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作为沙产业,应在“不毛之地”上,利用现代化技术,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技术的全部成就,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转化太阳能,发展知识密集型的农业型产业。他设想,沙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型的农业型产业,能够让我国16亿亩沙漠戈壁每年提供几千亿元的产值。

如今18年过去了,钱老提出的沙产业理论已在内蒙古得到了印证。据内蒙古自治区计委初步框算,“十五”期间,内蒙古十大沙产业的重点项目建成后,新增销售收入将超过30亿元,利税超过10亿元,成为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关专家认为,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不能简单地以绿色划句号,沙区生态建设是手段,发展绿色沙产业才是目的。只要能把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经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够做到绿一片山川,带一个产业,兴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

摘自《瞭望新闻周刊》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丁铭 王欲鸣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