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干干净净、为民理财,为强国富民精心筹划;21年殚精竭虑、无怨无悔,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李先念的理财岁月已经镌刻在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公元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世界,中国经济的基
21年干干净净、为民理财,为强国富民精心筹划;21年殚精竭虑、无怨无悔,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李先念的理财岁月已经镌刻在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
公元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世界,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依然稳健运行。能有这样的实力,中国财政半个多世纪来像古老的算盘一样精打细算、为国理财功不可没。
1949年,新中国中央政府成立之际,作为政府重要职能部门的财政部也同时成立,薄一波出任第一任财政部长。1953年9月,时任政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兼任财政部长。1954年,邓小平转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主管经济工作的周恩来和陈云,把继任财政部长的人选锁定在了李先念。
奉调进京
李先念时任湖北省党政军“一把手”,同时也是中共中央中南局副书记。他领导的湖北省政治、军事和经济工作都很出色,指导中南各省打的经济仗尤为精彩。中央领导十分肯定李先念的工作,主管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陈云,向中央推荐了李先念。
1954年5月22日,李先念奉命抵达北京。陈云和邓小平分别找他谈话,希望他出任财政部长。面对多年的老战友,李先念推心置腹地说出了自己内心的不安:自己文化底子薄,抓全国财政恐怕不能胜任。
6月的一天,毛泽东约李先念见面。李先念向毛泽东当面提出:自己干不了财政部长,还是请中央另外考虑人选。毛泽东风趣地说:你干不了,不想干,只好把宋子文从台湾请回来,让他干好了。李先念领会到这是批评也是信任,他表示服从中央的决定。
1954年9月15日,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李先念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协助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分管财政、金融、贸易工作。从那时起一直到1975年,李先念担任了21年财政部长。他是新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任职时间最长的财政部长。
筹集资金
上任伊始,正是我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展开的第二年。“一五”计划用于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投资总金额766亿元。筹集这笔巨额资金,正是李先念新任财长面临的最大问题。
财政部预算司原司长李慧中介绍说,1953年财政收入213亿元,截至1953年底就大约有7亿元的赤字,他接手当这个财政部长是相当困难的。
历史上,为实现国家现代化积累资金的模式各有不同。英国依靠的是对海外殖民地的残酷掠夺和对国内农民大规模的榨取;德国得益于普法战争后法国向德国交付的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日本主要靠甲午战争后从中国掠夺的2亿5千多万两白银的战争赔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不能走这样积累资本的老路。而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了全面的经济封锁,只有苏联提供了宝贵但也有限的援助,主要是援建项目的设备赊款,约合30亿元。
传统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农业。然而,经历了几十年战乱,农业已经到了休养生息的时候。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海回忆说:“农业不行,掠夺殖民地不行,外头借款也不行,只有靠自己,先念同志这个时候很明白了。”发展生产,增收节支,成为筹集资金的法宝。逐渐成长的国营企业成为最重要的资金来源。
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财政部原部长王丙乾告诉记者:“我记得他当时筹集资金的一个基本想法,就是开源节流,从发展经济当中来增加财政收入。”
李先念认为,把增收和节支的理念,深入贯彻到各个领域并切实执行,是资金积累的关键。他指示财政部把发展生产和增收节支量化、细化、具体化,并写进预算和决算报告,作为各行各业必须完成的任务。
李慧中说:“他在1954年预算、决算报告当中,提出了增产节约八条意见。各部门要努力增加生产,挖掘潜力;搞新产品试制,降低废品率;节约用电、用煤,棉花、木材、烟叶等等,都非常非常具体。”于是,财政部全体动员起来,深入基层国营企业调查研究,了解工厂的生产过程,挖掘增产节约的潜力,建立科学合理的开源节流的制度和定额。
财政部预算司原司长宋新中告诉记者:“我们预算司是非常忙的,但是也下去。那时候在职的要抽调,大多数都要抽调一半以上深入工厂。”
作为财政部长,李先念知道,发动全国人民搞增产节约才是最重要的积累之道。他鼓励基层企业群众提出各种增产节约的合理化建议,开展班组经济核算和经济活动分析。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站起来的中国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这场增收节支的运动,为工业化的资金积累奠定了基础。发行建设公债也为一五计划筹集了部分资金。人民群众以建设自己新家园的极大热情,积极购买建设公债。到1958年,中国财政共发行公债63亿元。
随着“一五”重点建设项目的全面展开,要钱的报告源源不断送到财政部。穷家难当,所以精打细算、严格把关,就成了李先念理财的突出特点。“有人说财政屁股后头两把刀,不是砍,就是削。先念同志说,这个讲得不错。要钱人多,钱就这么多,不砍不削怎么办呢?”宋新中说。
“他坚持勤俭建国,非花不可的钱就要花,可花可不花的不花,可以缓的就从缓。”这是王丙乾印象中的李先念。1966年,河北邢台地区发生地震,周恩来紧急赶往灾区慰问,李先念也来到邢台震区。
时任邢台地委秘书杨连英动情地说:“先念同志回去不久,地委就接到了通知,(财政部)直接给邢台拨款7千万元人民币。这个速度之快,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将军理财
常年征战的将军能很快地精通理财,李先念的秘诀是虚心求教。他常说陈云是他做经济工作的老师。其实,他的办公室,财政部的副部长、司长、处长们,甚至年轻科长们都很熟悉。
时任李先念秘书蒋冠庄告诉记者:“他来批文件,他不压文件,每次批的文件,他认为可以批,懂的,他就批出去了。他认为不懂的,一早就把副部长们找来,等于说是请教了他们以后,他再作批示。”
对经济和财政的关系,李先念主张,财政和经济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财政必须适应经济的发展,保证经济发展的需要。“先念同志在1956年就提出一个改革体制方案,总的是适当扩大地方的财权。地方管财政的权力更高一点,这样便于地方把各方面工作做好,不要有财力的牵扯。”王丙乾回忆说。李先念提出的这一系列财政体制改革的设想,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经济关系,调动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他的这些思想,后来被吸收进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一文。
发展经济与建设规模始终是一对矛盾。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这是周恩来和陈云的一贯思想。1956年,陈云提出了财政收支平衡、信贷收支平衡和物资供求平衡的三大平衡理论。李先念坚决贯彻并具体执行,而且在财政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三大平衡理论。
1956年,由于受国内外多方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问题。1956年的财政预算,由于多种原因,出现赤字8.19亿元。如果单从财政看,数字不太大。但李先念把预算、信贷和物资三个方面结合分析,指出后果会相当严重。周恩来和陈云也发现了这一问题。中央及时调整了方针,避免了不良后果的发生。
“这个调整很及时,及时的微调,结果也很好,没有出现很大的振动,按现在的话说就是软着陆。”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成瑞说。
1957年6月,在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李先念代表国务院做了国家预决算报告。他深刻分析了经济领域各方面的关系,提出“财政平衡、信贷平衡和物资平衡,都要反映到货币平衡上,而货币平衡的最后落脚点就是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李先念强调,财政平衡是财政与信贷的综合平衡。
资料显示,1957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最好的年份之一。第一个五年计划全面超额完成,工业化的基础初步建立,工农业产值大幅增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短短五年间,国家财政筹款达到了1242亿元,“一五”之后新增的固定资产就达到492亿。
力挽“狂澜”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波澜壮阔,跌宕起伏。
1958年,“大跃进”运动兴起。一时间,全国各地浮夸成风。财政部统计到的数字都是大幅增长。李先念分管财贸,是消费和生产等各种矛盾的交汇点。他很快注意到,财政部掌握的情况出现了与所谓的大好形势不和谐的紧张状况。一贯实事求是的他要求调查真相。
财政部原副部长李朋曾回忆说:“先念同志就说,各方面情况都是形势大好,怎么你财政困难,这是怎么搞的,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鬼啊,捉鬼。”李先念亲自到河南、湖北等地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调查的结果让他十分忧心。在一片叫好声中,他把发现的问题实事求是地报告给了毛泽东。同时,他在许多场合反复叮嘱财政部工作人员:财政数字绝对不能搞浮夸。
1959年夏天,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庐山召开。会议前期,李先念以国务院财贸办公室的名义,实事求是地给中央写了报告。所谓1958年财政账面结余的35亿元不存在,1959年的国家预算也出现了赤字。然而,庐山会议期间,李先念被批评为思想右倾,“为张闻天提供炮弹”,成了“一批二帮”的对象。尽管如此,他还是为消除虚假结余、堵塞资金漏洞埋头工作。
1962年,刘少奇主持召开了“西楼会议”,听取财政部的汇报,进一步落实调整政策的部署。陈云重新“出山”主持经济工作。陈云和李先念这两位老战友又携起手来,共同挽救紧张的经济形势。
“这个情况下,经济整顿怎么整顿,突破口先是财政金融整顿。”李朋说。《关于切实加强银行工作的集中统一,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的决定》和《关于严格控制财政管理的决定》双六条的出台迅速遏制了财政和银行的混乱。同时下大力关停并转一批经过整顿仍不能扭亏为盈的企业,促使国民经济的列车在正常的轨道上奔跑起来。
1963年,国民经济逐步摆脱了困难,混乱的局面得到扭转。对于经济调整的结果,毛泽东比较满意。他称赞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和谭震林这4位副总理是“中国经济工作的‘四大名旦’”。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中国经济的发展陷入困境。极度混乱的形势下,国务院组建了业务组,维护国家经济建设工作的进行。李富春和李先念负责具体日常事务。业务组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顶住各种干扰破坏,履行国务院的各项基本职能。
财政部原副部长姚进告诉记者:“在混乱的时候,财政部不管是税务也好,财政也好,都没有断线。为什么没有断线呢?因为管财政的李先念副总理,那个时候对财政抓得非常紧。总理支持先念同志的工作,我们看出来了。”
为缓解财政困难的状况,1971年4月,李先念指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一次清仓核资。原国家计委主任袁宝华介绍说,先念同志指示说,清仓核资的结果,要把流动资金能够节省下来20%,能够把设备的利用率提高20%。“这在‘文化大革命’中间能够做到这一条,我很佩服先念同志这个魄力,他硬是下定决心把这件事情做到底。”
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国民经济形势异常紧张,作为主抓经济的领导人,李先念想方设法开展工作。可是“四人帮”不断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阻挠生产。乱世理财,李先念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协助周恩来苦撑危局。
1975年,李先念的财长生涯划上了句号。21年干干净净、为民理财,为强国富民精心筹划;21年殚精竭虑、无怨无悔,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李先念的理财岁月已经镌刻在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
“陈云同志对先念同志的评价,一个是‘久经沙场,英勇善战’,一句话叫做‘将军管经济,很快精通经济工作,十分难得’。一个叫做‘善战’,一个叫做‘精通’,我想,陈云同志很少用这样的词来描写哪一个人。我在他身边工作我有体会。”陈云原秘书朱佳木说。
曾经,毛泽东接见古巴政府的主要领导人切·格瓦拉。谈话间,毛泽东指着陪同的李先念语出惊人。他对格瓦拉说,你不是经济学家,可你却是古巴革命政府银行的行长。我们刚刚夺取政权的时候,也没有经济方面的管理人才,只好抓个“大兵”来管钱。事实证明,他管得很好啊……。
这是毛泽东的诙谐幽默,也是他对李先念任职财政部长的赞赏。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tousu@prcfe.com
- 相关搜索:
- 电改加速利好用电大户 电解铝企业年节省数亿元成本
- 中央财政下拨45亿元支持农村文化建设
- 中央财政下拨抗旱救灾资金3.8亿元
- 中央财政紧急下拨云南抗震救灾资金6亿元
- 中央财政支持启动退耕还湿和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等工
- 中央财政4年累计拨付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资金637.4
- 云南财政:多举措支持城乡居民“老有所养”
-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知识竞赛8月1日起正式启动 可通过财
- 财政部专家:房价大跳水对老百姓没好处
- 财政部专家谈预算公开:凡是花了国家钱都应公开
- 精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