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由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简称中交四航局)投资建设的黄埔珠江村旧村改造项目首开复建区7-3号楼主体结构顺利封顶,正式进入装饰装修和机电安装施工阶段。

中交四航局黄埔珠江村旧村改造项目,坐落于黄埔临港经济区核心起步区,是“一江两岸三带”的重点区域,建成后将为广州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功能。项目总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首开复建区建筑面积约为19.13万平方米,分为7号、8号两个地块,其中7号地块建筑面积为13.29万平方米,规划建设3栋楼。目前建设进度正呈阶梯推进状态:7-3号楼主体结构率先封顶,7-2号楼施工至地上第16层,7-1号楼施工至地上第17层。

黄埔珠江村旧改项目首开复建区7-3号楼航拍图 摄影者:赵檬

严抓进度,推动优质履约

开工伊始,中交四航局项目团队便深化快速建造管理理念,系统梳理施工主线,明确各工序穿插流程,编制项目全周期关键节点及网络计划图,同时建立地下室穿插、地上室内穿插、外立面穿插、室外穿插四大住宅工程工序快穿插实施作业。“自2024年6月29日7号地块突破正负零,进入地上主体结构施工阶段以来,300余天里团队全员始终严格执行施工组织计划,合理优化工序,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确保项目进度不受影响。”中交四航局项目负责人李建堂说道,随着主体结构、二次结构、屋面水电安装等工序合理穿插,最终生产建设最大化缩短了施工工期,并优化了资源配置效率。

现场使用测量机器人开展实测实量作业 摄影者:赵檬

技术引领,创建精品工程

站在21.6万平方米的临江地下室施工现场,中交四航局项目总工程师李志权指着混凝土墙面介绍道:“我们通过两种技术的有机融合,让反力墩与抗裂混凝土侧墙和谐共存,在二者的协同作用下,结构应力得以达到动态平衡,在膨胀应力与约束力的相互博弈下,成功实现了零裂缝的目标。”面对临江潮湿的地质条件和当地自然环境的侵蚀威胁,中交四航局项目团队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开启项目建设“铁壁”的探索之旅。经过反复的计算与实验,最终确定了“反力墩+镁质膨胀剂(II型)控裂技术”技术方案,同时根据项目实际,设计出了性能均衡的膨胀混凝土配合比。实践证明,此项技术有效攻克了新浇混凝土前期控裂难题,显著提高了地基密实度和抗渗性,为江畔地下室筑起一座隐形的防渗长城。同时,中交四航局项目团队依托BIM技术构建模型,实现多专业协同设计,有效规避了设计冲突和重复劳动,创新引入测量机器人技术开展实测实量工作,现场测量效率提升了4倍。

组织开展消防演练 摄影者:赵檬

标准防护,构筑安全屏障

在施工过程中,中交四航局项目团队通过周密复盘,发现工序转换期存在长达14小时的“防护真空期”,未设置防护的洞口与临边如同潜伏的暗礁,威胁着作业人员的安全。面对这一传统施工中的“防护断档期”,中交四航局项目团队创新研发出模块化防护体系——可拆卸式洞口防护网及工具式钢爬梯。这些依据洞口形状及楼栋情况量身定制的设备,宛如钢铁卫士,全方位守护着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为建设平面覆盖上无死角的防护矩阵。这些设备能快速安装与拆卸,不会干扰现场施工作业,更令人称道的是它们的“生长基因”:经过14个小时的“安全真空期”后,随着建筑每升高一层,这些“钢铁蒲公英”便集体迁徙至新作业面,继续发挥“安全卫士”的作用,在大幅提升施工效率的同时,有效降低施工成本,实现了作业层动态安全管控和建设全周期安全覆盖。与此同时,项目团队依托“黄埔大讲堂”平台,定期开展各类专题专项培训,并不定期开展安全急救等综合性培训,全面提升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确保“人人讲安全 个个会应急”,筑牢项目安全防线。

封顶仪式 摄影者:赵檬

随着首开复建区7-3号楼封顶,项目已迈入建设“快车道”,项目团队将全力以赴,精心规划,确保项目高质量、高效率地按期完工,为实现村民早日回迁入住的心愿打下坚实基础。项目落成后,将充分利用广州第二CBD区位优势,对接珠江沿岸发展战略,打造老黄埔高品质人居典范。激发区域经济活力,促进周边产业升级与城市更新,为广州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项目概念图 摄影者:赵檬